2020年以來,我國已痛失35位兩院院士。他們獻身科研,嘔心瀝血,這些「國之脊梁」,值得我們永遠銘記。鞠躬盡瘁,國士無雙!肝膽兩崑崙!
金展鵬
長期從事相圖計算以及相變動力學研究
他首創的三元擴散偶技術,引領和帶動了高通量實驗的學科發展
他在金屬、合金、陶瓷、人工晶體等結構和功能材料的發展、熱力學模型
亞穩相轉變、組織演化分析框架理論。和熱力學資料庫建立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侯鋒
侯鋒是中國著名的農業科學家、蔬菜育種專家,他關心中國工程院的發展,積極參與中國工程院的各項工作,為農業科技的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熱愛祖國、敬業奉獻、造詣精深、德高望重,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楷模
陳灝珠
陳灝珠院士是中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是中國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治法的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中國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在65年的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他精研醫術、妙手回春;為人師表、桃李滿園;刻苦鑽研,碩果纍纍,為中國心血管病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文伏波
文伏波無論在順境,還是遭遇挫折,身上都集中體現了老一輩治江工作者志存高遠、堅忍不拔的執著追求,臨淵履薄、戒慎恐懼的責任意識以及勿圖激揚、但求行實的嚴謹作風,他們視質量為生命,樹精品於江河,生命不息,奮鬥不息,為長江委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始終為長江委人所銘記
保錚院士
保錚院士長期從事雷達與信號處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治學嚴謹,學術造詣深厚。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他毅然扛起中國雷達研究的重任,在祖國國防科技戰線上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雷達之父」、「中國雷達裁判長」。他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主持研製成國內第一臺微波氣象雷達。70年代中期以來,在數位訊號處理、統計信號處理、陣列信號處理、自適應信號處理、時空二維信號處理、空間信號超分辨、雷達成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
張俐娜
張俐娜長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 。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63年至1973年在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工作;1973年調任武漢大學化學系講師;1985年至1986年獲日本學術振興會獎學金(JSPS)赴大阪大學做客座研究員,從事高分子溶液理論研究;1986年12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8年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晉升為教授,同年創建了武漢大學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實驗室;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劉若莊
劉若莊(1925年5月25日-2020年10月8日),出生於北京,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50年北京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79年7月晉升為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若莊致力於物理化學尤其是量子化學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貢獻是創造性地將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方法應用於研究實際化學問題並取得優秀成果。在應用量子化學和培養化學專業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戴元本
戴元本(1928年7月31日—2020年9月26日),出生於江蘇南京,湖南常德人,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戴元本於1947年7月被中央大學附屬中學保送至中央大學,並選擇了物理系;1952年8月從南京大學畢業,被分配至南京工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1958年4月到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學習和工作;1961年從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197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20年9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戴元本長期從事粒子物理理論和量子場論的研究,研究方向為量子場論中的非微擾現象、重味物理、超對稱理論和中微子物理等。
張新時
張新時(1934年6月-2020年9月24日),男,1934年6月出生於河南開封,1955年,畢業於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系,獲得學士學位。中國著名植物生態學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優秀代表,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新時長期以來主要從事中國高山、高原、荒漠與草原植被地理研究,還致力於信息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研究與發展。他是中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
2020年9月24日14點10分,張新時因病醫治無效在美國西雅圖逝世,享年86歲。
李東英
李東英(1920年12月14日-2020年9月22日),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53年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稀有金屬工業創始人之一。
李東英主持研究成功30餘種稀有金屬的生產方法,保證「兩彈一星」等軍工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尖端技術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鈦應用推廣工作,經濟效益顯著;並長期從事中國稀土的開發和應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並組織實施稀土微量元素用於農業生產實際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推廣,獲得普遍增產、優質和抗逆效果。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主編大型叢書《有色金屬進展》40卷。
2020年9月22日,李東英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陳定昌
陳定昌(1937年1月30日—2020年9月7日),男,生於上海,籍貫江蘇省鎮江市。中國武器系統總體、防空反導及制導雷達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863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直接聯繫專家,國家某重大專項總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高級顧問。
陳定昌於1957年至1963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後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二分院(現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工作;歷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二院院長、二院科技委主任;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9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陳定昌長期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制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
曹楚南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7日),出生於江蘇常熟,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1952年曹楚南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分配至中國科學院;1982年任研究員;1985年兼任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同年任該所學位委員會主任;199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材料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94年調入浙江大學任化學系教授;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委;1999年兼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曹楚南領導和開拓了中國腐蝕電化學領域的發展。
2020年8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
鄭守仁
鄭守仁(1940年1月30日~2020年7月24日),出生於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水利水電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鄭守仁於1963年9月從華東水利學院畢業後分配到長辦施工設計處工作,歷任烏江勘測設計大隊導流專業組組長、施工設計處導流組副組長、施工處設計處副處長、施工設計處處長,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施工處副處長、葛洲壩工程設計處副總工程師、處長;196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6月任隔河巖工程設計代表處處長、長辦副總工程師;1991年5月任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1994年2月任長江委總工程師、中共長江委黨組成員兼三峽工程代表局局長;2003年8月任長江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鄭守仁主要從事設計、隔河巖現場全過程設計等方面的工作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獲得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 ;2019年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2020年7月24日,鄭守仁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李吉均
李吉均(1933年10月—2020年7月21日),出生於四川彭縣,地理與地貌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院長 ,乾旱環境與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
1952年李吉均考入四川大學地理系,一年後隨專業調整至南京大學地理系;1956年本科畢業後被推薦到蘭州大學地理系攻讀研究生;1958年獲得碩士學位後留校執教;1962年在北京大學地理系地貌專業進修;1972年與施雅風合作編寫《冰雪世界》科普冊子;1978年被評為副教授,同年改革開放後率先邁出國門,到英、法、瑞士進行訪問 ;1983年晉升蘭州大學教授;1984年被任命為蘭州大學地理系主任,同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第四紀研究中心高訪一年;1991年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5年擔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及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1999年被聘為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2001年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教育部驗收,李吉均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吉均長期從事青藏高原現代冰川、第四紀古冰川及青藏高原隆生及其在東亞和全球環境變化中的影響的研究,對黃河起源、黃土形成及中國東部廬山古冰川問題有獨到見解 。
2020年7月21日,李吉均因病逝世,享年87歲
曾毅
曾毅(1929年3月-2020年7月13日),男,出生於廣東揭西,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 。
195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53年在廣州中山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1956年調到北京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1974年至1975年英國格斯拉斯哥大學做客座研究員;1975年回國後一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從事病毒研究工作;1981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副所長;1983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所長;1984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副院長;1986年至1987年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作為客座研究員;1992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002年擔任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2003年當選法蘭西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曾毅於1956年至1961年主要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及其它腸道病毒,1962年至1968年主要研究雞白血病病毒、小鼠多瘤病毒和腺病毒,1970年以後主要研究Epstein-Barr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1984年開始了對獲得性免疫缺損病毒(HIV)的研究,1985年分離了中國第一株HIV病毒,發展了一系列檢測方法 。2006年獲第七屆貝利·馬丁獎。
2020年7月13日,曾毅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童秉綱
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流體力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
1950年童秉綱從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及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1961年調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先後擔任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學系主任;1981年晉升為教授並受聘為首批博士生導師 ;198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20年7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
童秉綱主要從事非定常流與渦運動、運動生物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與氣動熱力學的研究
許其鳳
許其鳳(1936年1月5日—2020年7月2日),男,漢族 ,出生於天津市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 、中國衛星大地測量專家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工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導航與空天目標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廈門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
許其鳳於1953年09月至1958年09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 ;1958年09月,從解放軍測繪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 ;1963年09月至1966年09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衛星大地測量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 ;1961年12月至1976年12月,在解放軍測繪學院天文教研室工作;1976年12月至1983年12月,在測繪學院衛星測量教研室工作;1983年12月至1987年12月,在測繪學院天文衛星測量教研室工作;1987年12月,在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導航定位教研室工作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7月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許其鳳長期從事「衛星大地測量與導航定位」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
肖碧蓮
肖碧蓮(1923年10月31日-2020年6月30日),女,漢族,出生於上海市,廣東中山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生殖內分泌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 。
1944年1946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畢業後獲得碩士學位;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9年,肖碧蓮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52年—1960年,在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1956年—1959年,留學蘇聯,畢業後獲莫斯科第一醫學院副博士學位;1960年—1978年,在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婦產科工作;1978年,擔任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肖碧蓮長期從事婦產科、生殖內分泌等的研究工作。
2020年6月30日,肖碧蓮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陳肇元
陳肇元(1931年10月1日-2020年6月25日),男,漢族,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
1950年7月陳肇元從上海紡織工學院畢業 ;1952年獲得清華大學學士學位,1957年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1983年4月至1984年4月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訪問學者;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肇元長期從事爆炸、撞擊作用下防護結構性能與設計方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以及混凝土結構性能的研究,並取得系統成果。
2020年6月25日,陳肇元因病於北京逝世
萬衛星
萬衛星(1958年7月1日-2020年5月20日),出生於湖北天門,空間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地磁與空間物理研究室主任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
萬衛星於1982年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1984年、1989年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所工作,歷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199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帶領電離層物理研究室的主要骨幹由武漢遷往北京,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地磁與空間物理研究室,並擔任研究室主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萬衛星主要從事電離層物理、電離層電波傳播、高層大氣物理等領域的研究 。
2020年5月20日,萬衛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張乾二
張乾二(1928年8月15日-2020年5月3日),男,出生於福建惠安,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 。
1947年張乾二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4年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1987年至1992年兼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001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6年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 。2020年5月3日20時33分,張乾二逝世,享年93歲 。
張乾二早年參與了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研製粉末衍射儀的照相機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場理論研究方面獲得突破;20世紀90年代帶領課題組開展價鍵理論計算程序化的攻堅研究 。
鬱銘芳
鬱銘芳(1927年10月3日-2020年4月12日),出生於上海市,化學纖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1948年鬱銘芳自上海私立東吳大學化工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化驗室練習工作;1949年調至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下屬的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化驗室,先後擔任助理技術員、技術員、生產技術科副科長、工程師等職;1956年調至國營上海第二印染廠;1957年奉調到新成立的化纖籌建處工作;1961年擔任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副總工程師;1964年擔任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之後相繼擔任所長兼總工程師、總工程師、顧問、高級工程師;1990年借調到上海紡織滌綸總廠,擔任總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調任東華大學,受聘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獲得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 ;2011年獲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終身成就獎。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鬱銘芳主要從事化學纖維的理論和工程應用研製,主要有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醯亞胺纖維、碳纖維、滌綸高速紡絲、高強滌綸等。
盧世璧
盧世璧 (1930年7月8日-2020年3月28日),男,漢族 ,湖北省宜昌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骨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南開大學醫學院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
盧世璧於1948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醫予組;1951年,轉入中國協和醫學院醫療系(八年制)學習;1956年,畢業後任中國協和醫學院外科住院醫師;1958年,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歷任骨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教授等;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3月2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9歲。
盧世璧主要從事骨科基礎研究與臨床工作
周俊
周俊(1932年2月5日-2020年3月27日),出生於江蘇東臺,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所長 。
1951年周俊從南京國立藥專(現中國藥科大學)專科畢業後進入南京援朝醫療團工作;1953年調任華東衛生局保健委員會,擔任司藥;1958年從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本科畢業後,進入位於雲南昆明的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先後擔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1978年晉升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年至199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 ;1986年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 ;2020年3月27日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 。
周俊長期從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的研究,率先在中國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雲南白藥和植物環肽的研究 。
創立了我國植物化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李道增
李道增(1930年1月19日-2020年3月19日),男,出生於上海,系李鴻章後裔 ,祖籍安徽合肥,師從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李道增於1947年以高分考取了清華大學電機系,後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 ;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並留系任教;1956年,晉升講師;1979年,晉升副教授;1983年,晉升教授;1985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1983-1988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系主任;1988-1990年,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
李道增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對建築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 ;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 。
寧津生
寧津生(1932年10月22日-2020年3月15日),出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桐城,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原副主任,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原主任 。
寧津生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工程測量專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進入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4年至1988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1988年至1997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擔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年3月15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
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
蔣亦元
蔣亦元(1928年11月17日-2020年2月24日),男,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農業機械化專家 、農業工程學家、農業教育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 。
蔣亦元於195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業工程專業,同年10月到東北農學院任教,歷任東北農業大學農機系(工程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7年-1959年,在蘇聯師從榮譽院士列多希聶夫教授進修 ;1982年-1983年,在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訪問深造;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蔣亦元院士一生致力於農業裝備研究,長期在科研教學第一線 。
2020年2月24日16時18分,蔣亦元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2歲
周同惠
周同惠(1924年11月8日—2020年2月23日),生於北京,籍貫廣西桂林,分析化學、藥物分析和色譜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 。
周同惠於1944年從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1948年進入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求學;1952年獲得華盛頓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55年7月回國,同年9月到衛生部中央衛生研究院藥物學系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分析研究室主任,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20年2月23日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95歲 。
周同惠主要從事藥物分析與中草藥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礎研究,開展藥物代謝及代謝產物的鑑定與分析方法的研究。他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籌建了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 。
沙慶林
沙慶林(1930年5月7日—2020年2月23日),江蘇宜興人,公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
沙慶林於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1957年獲得莫斯科公路學院副博士學位;1957年至2000年任職於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1968年至1978年先後在亞非六國從事援外公路工程設計施工和科研 ;1978年擔任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
沙慶林長期從事公路路面學研究和工程設計與施工,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級公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設計施工和質量管理
段正澄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2020年2月15日),男,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
1957年段正澄從華中工學院機械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機械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製造自動化研究所所長。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長期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
2020年2月15日,段正澄因病在武漢去世。
孫儒泳
孫儒泳(1927年6月12日—2020年2月14日),浙江寧波人,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孫儒泳於1951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54年保送到前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生物土壤系學習;1958年獲得莫斯科大學副博士學位後回國,繼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系副主任、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把工作重心遷至華南師範大學 ;2020年2月1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
孫儒泳長期從事動物生態學的研究和教學,在嚙齒類動物生理生態的研究和動物生態學教材建設方面做出成績。
李方華
李方華(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女,生於香港,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物理學家、電子顯微學專家,中國電子衍射及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先驅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0年李方華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1956年從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60年開始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用自己改裝的設備開展了電子衍射單晶體結構的分析與研究,在中國最早開展單晶體衍射結構分析和測定晶體中氫原子位置的工作; 1982年作為訪問學者前往日本大阪大學應用物理系學習;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擔任中國電子顯微學會理事長;199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3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200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李方華主要從事衍射物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研究。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的襯度理論和圖像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微小晶體結構測定,原子解析度晶體缺陷測定,以及準晶體學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0年1月24日,李方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方守賢
方守賢(1932年10月28日—2020年1月19日),男,出生於上海,祖籍安徽,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1]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原主任。
方守賢於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併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7年至1960年被派遣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參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建造工作;1986年至1988年擔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1988年至199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至2003年擔任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9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5年至2009年擔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顧問;2013年獲得國際粒子加速器大會終身成就獎 ;2020年1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
方守賢主要從事帶電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工作,發現等時性回旋加速器中存在著一種由於自由振蕩而引起的不等時性現象;對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儲存環設計作了改進;全面領導BEPC工程建設
池志強
池志強(1924年11月16日-2020年1月7日),浙江省黃巖縣(今台州市黃巖區)人,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
池志強於194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藥學系;1959年獲前蘇聯列寧格拉兒科醫學院副博士學位;畢業初期曾擔任浙江大學藥學系助教;1978年,任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副所長;1983年,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1953年起,在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在上海藥物研究所從事藥理學研究。
池志強長期從事藥理學研究,在抗放射損傷藥物、神經系統藥物研究,成績突出;早期從事血吸蟲病化學治療、銻劑解毒研究,採用二巰基丙磺酸鈉解銻毒,有顯著療效;研究放射損傷化學防護,找到一些對實驗動物有防護作用的藥物,並對其防護作用原理進行系統研究;從事分子神經藥理的研究,特別對強效鎮痛劑、阿片受體的分離純化及選擇性配體研究有一定影響。
2020年1月7日1時43分,池志強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
蔣洪德
蔣洪德(1942年7月4日—2020年1月4日),出生於湖南省衡陽市,原籍湖南省長沙市,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生前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1965年,蔣洪德畢業於清華大學燃氣輪機專業,獲學士學位;1968年3月至1978年9月,在青島汽輪機廠工作;198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81年7月至2004年1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1987年至1989年,擔任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訪問山東青島汽輪機廠技術員、設計科主機組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11月,擔任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擔任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論證委員會副主任。
蔣洪德長期從事葉輪機械內部流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
2020年1月4日,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鞠躬盡瘁,國士無雙!肝膽兩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