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壯志換新天
序
這是62年前的1950年3月18日,刊登在《留美學生通訊》第三卷第八期上的一封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寫到:「祖國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人民政府在向我們召喚。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信的末尾,是留美學生署名,一共是53人。
而就在公開信發表前的1950年2月底,這封信的發起人已經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客輪駛離了美國的舊金山港口,這個26歲的年輕人,叫朱光亞,他已經在美國密執安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如果留在美國工作,他將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和其他留學生,偏偏要回到貧窮落後、百廢待興的祖國。今天有些人或許很難理解,但在當時,朱光亞的理由不僅充分,而且是那樣充滿激情。
【同期】朱光亞兒子朱明遠:這個信念他一直是有的,就是為新中國。你要是問他為什麼,這就是應了他那個好朋友叫彭桓武,他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就是科學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海內外所有的炎黃子孫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期待。怎樣回應這種期待,對中國共產黨怎樣踐行自己的信仰,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新的挑戰。對此,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後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的確,中國共產黨人用28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奪取全國政權以後,應該怎樣去建設一個新世界呢?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在自己的信仰之旗上,抒寫新的傳奇。
信仰融入自強不屈的精神
鳥巢,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它以巨大的門式鋼架結構組成,全部用鋼量為11萬噸,它是今天中國國力的一個小小的展示。但是,我們無法想像,1949年中國的鋼產量,不論品種和質量,全部加起來也只能建一個半鳥巢。作為鳥巢用鋼的生產企業之一,鞍鋼見證了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艱難歲月。
1948年2月,鞍鋼回到了人民手中。但這個舊中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在1945年到1947年的3年時間裡,由於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破壞,已是千瘡百孔,滿目悽涼。當時,一位留用的日本冶煉專家斷言:現在,中國人只能在這裡種高粱。要出鋼至少得要20年後。那時候,中國不僅僅沒有鋼鐵,還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毛澤東曾形象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今天的鞍鋼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之一。然而,這樣的輝煌是從60多年前開始的,是用一個個破舊的螺栓、閥門甚至是不起眼的小小螺絲釘鑄成的。在今天鞍鋼的一座座高爐下面,依然保留了許多小鐵屋,這裡存放著煉鐵高爐的1000多種零配件。這樣的倉庫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孟泰倉庫。
1948年的冬天,已經離開鞍鋼兩年的老工人孟泰被軍代表請回了鞍鋼,而當時孟泰一家已經斷糧。
【同期】孟泰長女孟慶珍:你們要是解放鞍山再晚一個禮拜,我們家就能死幾口人,現在一顆糧食沒有。他(軍代表)說,哎呀,立刻就告訴警衛員給他拿了有50斤苞米,那個苞米真是救了我們全家的命。所以說老父親也好、我也好,就到現在這個事兒我記憶猶新,我怎麼也不會忘記黨的溫暖,救了我們全家。
讓孟泰最感動的是,軍代表告訴他,從今天開始,鞍鋼屬於像他這樣的普通工人。從今天開始,鞍鋼生產的每一噸鋼都是為了建設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國家。
【同期】孟泰長女孟慶珍:我怎麼能報答黨的恩情,所以他就拿高爐也好,拿工廠真正當自己的家。所以鞍鋼恢復生產的時候,我們工人要有志氣,一定要把鐵出來、鋼出來。
當時的鞍鋼,方圓十幾公裡,孟泰帶著他的工友奔波在十裡廠區,揀回一根根鐵線、一顆顆螺絲釘、一件件備品。短短數月,回收了上千種材料,撿回上萬個零備件。在他的帶動下,鞍山全市居民獻交煉鋼器材21萬多件,煉鐵高爐逐步恢復了起來。1949年6月,2號高爐流淌出第一爐鐵水。從一片廢墟到恢復生機,鞍鋼人僅僅用了16個月。兩個月之後的8月1日,孟泰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擁有了新的政治生命。從此,孟泰「跟著共產黨走,棒打不回頭」,走上了一條堅定的信仰之路。
中南海懷仁堂,解放以前一直是王公貴胄出入的地方。1950年9月25日,新中國成立不到一年,孟泰和463位普通勞動者走進這座殿堂,他們共有一個閃光的名字——「勞動模範」。在他們的笑容中綻放的,是一種新的激情和信仰,那就是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轉化自強不屈的精神,通過自己的勞動奉獻建設起一個強大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就這樣把普通勞動者和新中國前所未有地聯繫在了一起。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有了這些用新的信仰武裝起來的普通勞動者,中國共產黨將領導人民在一張白紙上描繪最新最美的畫卷。然而,就在這些勞動模範走進中南海10多天後,一場血火考驗就不期而至。
【同期】鴨綠江大橋管理處講解員:鴨綠江斷橋,是鴨綠江上的第一座單線鐵路橋,始建於1909年,1911年竣工通車,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請大家隨我指的方向看,前面那個鋼梁上的彈孔和彈眼,就是當時美軍飛機轟炸的時候留下來的……
1950年秋天,在美軍轟炸機的轟炸下,鴨綠江大橋成為一座斷橋,新生的共和國剛剛慶祝完第一個生日,就不得不面對世界上頭號強國美國的挑戰。1950年,美國的鋼產量是8772萬噸,同時還擁有原子彈和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而當時的中國,鋼產量只有60萬噸,基本上沒有軍事工業,部隊的裝備是繳獲的「萬國牌」。面對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給的戰爭,中國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毅然派出志願軍抗美援朝,完全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舉。不戰,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將無法挺起胸膛,就沒有光明的前景。而力量對比懸殊,註定了戰爭的殘酷性。但就是在如此力量懸殊的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自強不屈的精神,同保家衛國的目標,緊密地連在了一起,正是在這樣的信仰感召下,他們以血肉之軀為新中國贏得了勝利和尊嚴。
1950年11月29日,志願軍連長、共產黨員楊根思帶一個排扼守一處高地,此前已連續擊退號稱「王牌軍」的美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8次進攻。這時,全排只剩下楊根思和兩名傷員。面對敵人的第9次進攻,已經負傷的楊根思平靜地對兩個傷員說:「你們下去,把重機槍帶下去,不能留給美國鬼子。」戰友走後,他打完最後一顆子彈,拉著了最後一個炸藥包的導火索,縱身撲向敵人。
在先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290餘萬志願軍官兵中,有11萬多像楊根思這樣的英雄兒女在作戰中犧牲了。他們中的許多人,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共產黨員。
【同期】志願軍老戰士李長熹:那時候衝在最前面的,可以說都是共產黨員。我現在回想起來,所以戰爭取得勝利,對這些人來講,(他們的)功勞最大。
【字幕】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河口村斷橋 志願軍過江處
為保家衛國,這些英雄兒女在剛剛跨進新中國門檻的時候,倒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其中就有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當時是北京機器總廠的黨總支副書記,他是第一批報名參加的志願軍戰士。但是,他別離新婚妻子到朝鮮僅僅34天,就在敵機的轟炸中犧牲了。毛岸英出發前,毛澤東曾同人談起:「我是黨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又派誰的兒子去呢?」毛岸英犧牲後,他把毛岸英穿過的一件白襯衣珍藏到自己去世。1953年4月,毛澤東在中南海專門接見一位來自四川農村的老母親鄧芳芝,因為她像毛澤東一樣,兒子也犧牲在了朝鮮。她的兒子,就是用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敵人機槍的黃繼光。領袖和人民,同樣的付出,同樣的感情,為的是同一個信仰,那就是自強不屈地建設和保衛新中國。
上世紀50年代初,邊打邊建的新中國,只用了3年時間,就實現了恢復國民經濟的目標。到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的時候,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取得巨大進展,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多年來共產黨人為之奮鬥追求的目標,就這樣從理想一步步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