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11日消息(記者何源)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談起全球知名影視IP,《星球大戰》若是第二,大概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該系列每推出一部新作,世界各地的「星戰粉」都極力追捧。不過,這個情況在中國卻總是不太一樣。例如作為開年第一分帳大片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在國內上映6天,票房剛剛超過2.6億;而在北美的成績卻已接近5億美元,也就是超過了30億元人民幣。
為克服一直以來星戰系列在中國的「水土不服」,這次盧卡斯影業甚至請到甄子丹和姜文在《星戰外傳》中擔任主要角色。即使如此,中國觀眾對這部影片仍然表現的十分「冷靜」。為何同一部《星戰》,中外卻總是反響不同?
1977年開始的《星戰》系列,從不同星系、生物的文明史,到各色外星人和太空飛行器,絢麗的戰鬥場面,可以說為人類描繪一個完整的太空世界。新片《俠盜一號》是星戰系列的第一部外傳,在時間線上位於《星4》之前,講了一群草根英雄組成了名叫「俠盜一號」的小分隊,竊取宇宙毀滅性武器「死星」設計圖的故事。製片人、盧卡斯影業掌門人凱薩琳·甘迺迪說,《俠盜一號》是星戰現代化創新的一步: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善惡,不再是孤膽英雄闖天下,「不再是70年代的戰後思維,不再是當年極具二戰味道的故事。如今40年過去了,一切都變得複雜、看問題的方式也變了。在新片中我們努力嘗試反映當今世界、社會問題的方法,新的角色如何打動觀眾。」
《俠盜一號》聚集了一批風格迥異的小人物,處處閃耀著集體主義英雄的光輝。盧卡斯影業邀請了甄子丹和姜文在其中分別飾演盲僧奇魯和演武器專家貝茲,一個信仰原力、一個擅用槍炮。
即使被不少觀眾評價:說著「一口老北京英語」,姜文還是開心的稱演了一回宇宙版張麻子;「我把劇本給了我大兒子看。他說,爸爸你應該去,一個幽默的英雄是有意思的,我最喜歡這個角色。」
而甄子丹則欣慰的說,終於不再僅僅是個打醬油的中國元素了,「我發現導演非常有誠意,完全不是玩笑中的打醬油角色。那時我非常感動,決定參與。」
雖然上映6天一直領跑票房,但《俠盜一號》2.6億人民幣的成績與北美接近5億美元的票房相比只是個零頭。同樣,去年此時上演的《星戰7》全球票房超過了20億美元,內地也僅佔了5%。對盧卡斯影業來說,要想賺更多的錢,治癒星戰系列在中國的「水土不服」迫在眉睫。然而凱薩琳卻強調,啟用不同國家種族的演員,是對影片「英雄不問出處」精神的體現,並不是為了討好中國市場。「我們在選角時最強調的就是多樣化陣容。極力避免讓兩位中國演員淪為擺設,這些角色要有自己精彩的發展弧線,他們的存在對劇情要有意義。」
相比去年《星戰7》只是草草請鹿晗拍一部中國版宣傳片,此次《俠盜一號》紮實請中國演員出演的方式,顯得更加有誠意。不過,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蘇牧看來,影片對東方元素的利用依然流於表面,「完全是好萊塢在盯著中國市場,他們現在開會都是這麼講:兩個東方元素,有沒有中國演員過來,有沒有中國場景。看的時候就覺得還是搞笑,人物確實是比較表面化,符號化。」
治癒星戰在中國的水土不服,絕對非朝夕之功。40年來,《星戰》滲透入北美社會的各個角落,老人們的記憶、孩子們的玩具、各種新作的致敬,早已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對中國人來說,褪去了情懷,它只不過是又一部沒什麼新意的好萊塢大片而已。尤其對當下核心觀眾90後和00後而言,那個古老的星戰時代已經太過遙遠,那種簡單直接的英雄主義,顯得也有些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