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935字,閱讀約需5分鐘
2021年的元旦除了喜慶,更有一絲浪漫的氣氛。在2021年1月3日,今年首場精彩的流星雨——「象限儀」流星雨閃亮夜空。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象限儀」流星雨於每年8月的英仙座流星雨、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並稱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他們的流星雨數量每小時都在100顆以上,而「象限儀」流星雨更是每年年初北半球最值得期待的流星雨。
指導專家
2021年1月3日,它的流星數量每小時達110顆,入夜,當我們仰望星空時,看到了亮度高且略微發紅的流星划過夜空的美景。
這個流星雨的特點是它的極大流星峰值時間持續特別短,它最大超過100顆的流量可能就幾十分鐘。今年的「象限儀」流星雨的極大時間出現在北京時間1月3日晚上8點到11點,這段時間相對比較適合觀測。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說到流星雨,首先會想到什麼呢?在看流星雨的時候許過願嗎?流星雨究竟是從哪來的?它最終又去了哪呢?
「象限儀」流星雨為何沒有專屬星座?
我們通常所說的流星雨都有它專屬的星座,例如獅子座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等等,那麼為什麼「象限儀」流星雨沒有屬於自己的專屬星座呢?
專家介紹,「象限儀」也是一個古老的星座,由法國天文學家於1795年研究創立的,不過,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規範星座的時候,將「象限儀座」和其他一些星座從星空名單當中去除了,只保留了現代公認的88個星座。因此,「象限儀」不再被稱為一個星座,它的流星雨也就成了「象限儀」流星雨。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流星與流星雨 僅僅只是數量差別嗎?
提起流星雨總讓人產生與浪漫有關的浮想聯翩,其實,流星划過夜空並不是什麼罕見的天象,甚至每天都在發生,那流星和流星雨到底是什麼關係?它們僅僅是數量多少的區別嗎?
在太陽系的行星際空間中,飄散著很多細小的固體顆粒,直徑介於100微米到10米之間,它們被稱為流星體。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些流星體有些來自於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殘留物,有些則來自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小行星帶上漂浮的石塊在運動過程中時不時互相碰撞,然後碎裂,這些碎片在太陽系中飛來飛去,當接近地球時,受引力作用,就會高速進入大氣層,在與大氣層劇烈摩擦過程中,它們會發出亮光,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流星,準確地說,叫「偶發流星」或「群外流星」。
同樣,彗星在圍繞太陽運行時,也會在其軌道上留下一些碎片。如果這顆彗星的軌道與地球軌道有交點,那麼這些小碎片也會被遺留在地球軌道上,當地球運行至這一區域時,軌道上大量的彗星碎片就會進入大氣層,快速燃燒下墜,發出明亮的光芒,這種現象才被稱作流星雨。
我們看到的每一顆流星,如果是來自同一顆彗星的,那麼把它反向延長回去,它會交到天空中的某一個點,這個點叫做輻射點。所以像這種來自同一個母體的,或者是同一顆彗星,這些流星體群產生的這些流星的現象,我們就把它叫做流星雨。所以我們強調的是流星雨的物理原因,而不是它的數量多少。
只有是某一段時間內來自同一輻射點的流星體的發光現象,才能稱得上是一場流星雨,當然,同一輻射點每小時天體流星數量越多,視覺效果也就越震撼。
圖片來源:攝圖網
陪你去看流星雨 落在這地球上?
在「80」後們腦海裡很可能不斷迴響臺灣偶像組合F4的經典歌曲《流星雨》的旋律,這也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就像歌詞「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唱是這麼唱,真信了會不會上一當?流星雨真是落在地球上?會不會被流星雨砸到來不及避讓,還是說擔心是多餘的?根本就會安然無恙。
天文專家介紹,流星體進入大氣層時的速度介於每秒11千米到72千米之間,大部分在空中留下亮光的流星體,其實體積並不大,幾乎和小米粒差不多大小,重量在1克以下。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就因為體積太小,絕大多數流星體都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還沒有到達地面就已經燒沒了。只有個別體積足夠大的流星體,才能在燃盡之前穿過大氣層,最終墜落在地面,成為我們所說的隕石。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不過,專家表示,體積足夠大的,通常是「偶發流星」或者「群外流星」,而組成流星雨的,都是體積極小的流星體。
廣義說,大氣層也算地球的一部分,所以落在地球上的時候,如果理解成是落入地球大氣層,這是沒毛病的。但是流星雨它絕不可能有東西落到地面上,這是沒有的。因為到地面就變成隕石了。據北京天文館研究員朱進介紹,沒有任何一塊隕石,是跟流星雨能扯上關係的。
流星為何成了太空飛行器「勁敵」?
雖然流星雨不會對人造成直接傷害,但專家表示,由於其運行速度極快,在宇宙中可對航天飛行器的安全構成威脅。
圖片來源:攝圖網
例如,1993年,英仙座流星雨期間,歐洲航天局的一顆衛星就曾遭遇流星體撞擊而一度失控。而哈勃太空望遠鏡上,也有數百個微小的流星體撞擊坑。
儘管會對太空飛行器的安全構成威脅,但這並不能損害人們對於流星雨的浪漫印象。
部分圖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