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閃/文
最近一直在讀鐘鳴的《畜界,人界》(修訂版)。以前讀過舊版,裡面的內容還記得幾分,但是偷懶的概括有什麼意思?要想重溫那種感覺,不如一頭扎進茂密的詞語中。
然而,《畜界,人界》依然是難以名狀的,像書中不斷變幻屬性的神獸,總想從把握中掙脫。在這種情形下,我告誡自己,同時也提醒讀者,在閱讀或評論此書時,需要冒險的好奇心,還得要有一點盲人摸象的自覺,一些緣木求魚的勇氣。
《畜界,人界》,你可以名之為隨筆,也可以稱之為小說,當然也可以說它是志怪或者神話,無可無不可。我個人認為,重點不在這裡,因為鐘鳴文體的模仿者不少,他們把奇崛的形式學到兩三成,即可贏得驚嘆和讚譽。重點在於,無論你如何定義它,或與眾多模仿者相比,有一個要素是應當放置在前的,那就是「有趣」。
鐘鳴的寫作向來追求有趣。他說,自己讀書挑剔,只揀有趣的看。所以「將心比己」,當他為別人提供閱讀時,很自然地要求自己把書寫得有趣,以免甫一問世即被扔進垃圾堆。可是什麼是有趣?或者說,趣味究竟來自哪裡,就像佳餚依靠的是什麼食材,何等廚藝,人們未必抓得到要點。在隨筆集《太少的人生經歷和太多的幻想》裡,鐘鳴認為自己的寫作依靠兩樣東西,那就是熱情和想像力。不過,那是上世紀90年代。在我看來,經過多年的洗鍊,他的熱情似乎在發生轉變。相較而言,想像力在他的寫作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換句話說,鐘鳴所說的「有趣」與「想像力」雖然不完全等同,卻是大有關係。
翻開《畜界,人界》的任何一頁,都會驚嘆鐘鳴的想像力——《春秋來信》、《吃鐵的動物》、《叩頭蟲》……每一篇都值得細讀。可是,要評論想像力本身卻是困難的。鐘鳴感嘆,如今人們遙望星空,看不見獅子奔向螃蟹,也看不見蠍子蟄向天枰。因為我們越來越趨向於用客觀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再認為那些星星與其他迥然不同的事物間存在什麼關係。他說到了最根本的問題——「想像」就是用思維將不同事物聯繫在一起,而「想像力」則是將它們聯繫起來的能力。「在一粒沙子裡看見宇宙,在一朵野花裡看見天堂」,這就是想像與想像力。
鐘鳴說,中國最早亡掉的就是想像力。借榮格的話,他驚呼:「東方直觀得過火了!」這種直觀一直在坑害中國文化,並導致想像力的過早衰竭。他所說的「直觀」,其實就是無趣,就是沒有想像力,歸根結底,那是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一成不變固化下來的思維方式。
這讓我想起頗受鐘鳴喜愛的中世紀典籍,以及研究中世紀的權威赫伊津哈(Huizinga)。赫伊津哈在《中世紀的秋天》中專闢一章來討論想像力,標題就叫《想像力的衰竭》。他認為,象徵手法幾乎是中世紀思想的命脈。通過象徵,中世紀人從萬物的意義聯繫中看待萬物。這種普遍存在的想像,使得他們的思想世界熠熠生輝。但是,一旦人們機械地看待萬物間的關係,將事物分門別類,納入邏輯體系,他們的思想就失去了生機,夜空中閃耀的就不再是神靈,而是術語和理念。這種貧乏的想像導致了兩個結果。一個結果是無休止的計數——罪人受十二種錯誤的蒙蔽,其嚴重性可用七種觀點來衡量,每個觀點又可細分到八種或十四種等等。另一個結果則是虛無——要麼是形容詞的無限疊加:「上帝」超級慈悲、超級威嚴、超級明亮、超級無所不能、超級英明、超級光榮,要麼是徹底地不可言說,徹底的神秘主義,反智、沉默、虔敬、靜居獨處。
只要稍微留心,就會發現我們的現實也呈現出中世紀的晚期症狀。一方面極其喧鬧,但語言空洞雷同。另一方面奉真誠為至尊,感傷兼自我感傷。顯然,鐘鳴較早覺悟到了,並看到了戕害想像力的兩種危險:計算與虛無。所以在《畜界,人界》裡我們發現,老鼠用粉紅骯髒的腳給自己加冕,蘇格拉底與獨角麒麟存在隱秘的聯繫,叩頭蟲形如大豆發出唯唯諾諾的聲音,耶穌幻化萬物卻可能是一隻類似羊的植物。鐘鳴究竟在做什麼?現在我們知道了。他在寫作中所做的,就是打破人們觀念中僵化了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並且嘗試著再造它。
「嘗試著去做」(try to do),鐘鳴認為這是當初蒙田杜撰隨筆(Essay)一詞的本意,也是自己寫作的首要標準。這個標準,當然與想像力緊密相連——沒有再造事物關係的熱情和勇氣,也就談不上想像力。因為想像本身就是一件冒風險(甚至風險極大)的事情。
要打破與再造事物之間的關係,鐘鳴針對的首要對象是語言。他承認,當初最大的挑戰和苦惱都是語言意義上的。從1990年算起,《畜界,人界》的寫作跨度相當長,足以檢視鐘鳴在語言方面的努力。他將慣有語句擊得支離破碎,然後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黏合它們,呈現出了詭奇的風格——儘管他對胡適不無微詞,對平白的《嘗試集》也是相當不屑,但是從「嘗試」的語言意義上講,他們是共通的。
《畜界,人界》的有趣當然是多重意義上的,不止語言,不止文風或內容,只是我難以道盡了。照鐘鳴的計劃,《畜界,人界》不過是象罔三部曲的第一部,轉眼20年過去了,另外兩部《色界,物具》和《鬼界,地獄變》尚在擱淺中。作為他的讀者,我當然希望他有更多的嘗試。相信會有更多讀者和我一樣,藉助他的想像力,讓自己的思想世界大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