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面蜘蛛(Ogre-facedspider),又名撒網蜘蛛(net-castingspider),1839年首次被昆蟲學者,威廉·夏普·麥克利(WilliamSharpMacleay)記錄下來。鬼面蜘蛛一共有4對眼睛,其中一對長的超級大,就是後中眼,掛在小小的臉上,簡直比少女漫畫還要水汪汪。麥克利先生就是被鬼面蜘蛛這雙大眼睛給嚇得六神無主,因此將其拉丁文命名為Deinopis,Deinos意為可怕的,opis意為外表,即長得嚇人的蜘蛛…。

鬼面蜘蛛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其實只是四對眼睛中的一對而已。
鬼面蜘蛛的英文Ogre-faced,當中Ogre一詞,意為食人魔,源於三千多年前,位於現今義大利半島及科西嘉島的伊特拉斯坎文明(Etruscancivilization),傳說中長得高大又愛吃肉,特別愛吃嬰兒和小孩,電影史瑞克就是以Ogre為原型,創造出來的人物。
順帶一提,別以為這位動不動就被嚇到的麥克利先生,是個沒見過世面的溫室花朵。身為英國公務員的麥克利先生一生可是精彩萬分。從劍橋大學畢業之後,麥克利先生就被指派到巴黎大使館工作,之後到古巴的哈瓦那,退休之後到澳大利亞定居(鬼面蜘蛛就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麥克利先生認識許多科學界的名人,包括了古生物學的祖師爺,喬治.居維葉先生(GeorgesCuvier),也曾經和演化學鼻祖達爾文先生一起發表過文章,履歷拿出來可是閃閃發光。
在動物分類上,麥克利先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稱為Quinariansystem,認為所有動物可以區分為5大類,每一大類又可以再分為5小類,依此類推。這套理論雖然在英國被熱烈討論了20年,最後還是退流行了,但還是影響了很多科學家,包括了達爾文之後對於演化理論的想法。

被這麼厲害的學者發現,這鬼臉蜘蛛還真有點本事,渾身上下都是厲害的生存技倆。晝伏夜出的鬼面蜘蛛,白天伸長了手腳,睡在棕櫚葉上,身上的顏色和背景完全融為一體,有夠難發現。到了晚上,鬼面蜘蛛織張網子,就準備來吃晚餐。身為A咖的鬼面蜘蛛,當然要織一張A字網,不過這張網子不但稀疏,而且不具黏性,根本無法黏住獵物,他們到底怎麼維生的呢?

A咖鬼面蜘蛛當然不會用守株待兔那種老招,人生不主動一點,怎麼會有好生活。別忘了鬼面蜘蛛還有另一個英文名字,net-castingspider,撒網蜘蛛。他會做一張黏不拉機的四方型網子拿在手上,一感覺到獵物接近,就主動出擊,撒出網子捕捉獵物,腳踏實地的過生活。

為了要知道鬼面蜘蛛是不是用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在黑暗中感知獵物的行動,康奈爾大學神經生物及行為學系教授,羅納德·霍伊先生(RonaldHoy)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JayStafstrom,將牙科用的不透明矽膠,蒙在鬼面蜘蛛雙大眼睛上,使其暫時性失明,再觀察其在野外的獵食行為。或在實驗室裡,看他抓不抓得到,面前肥美的螞蚱。
果然,不論是在野外或是實驗室,蒙眼的鬼面蜘蛛,撒網命中率下降了許多,可見大眼睛的確是鬼面蜘蛛捕食的利器。但是在觀察的過程中,JayStafstrom先生還發現,蒙上眼睛只影響鬼面蜘蛛捕捉地上遊走的獵物。對於在空中飛舞的小蟲,即使是蒙面的鬼面蜘蛛,也可以來一招後空翻,咻的一聲,天羅地網精準地罩住天真的獵物。

鬼面蜘蛛到底是怎麼感覺到空中獵物的呢?JayStafstrom推測鬼面蜘蛛是用聽的,感受空中獵物振翅的聲音。可是鬼面蜘蛛又沒有耳朵,要怎樣才能聽到聲音呢?這考倒了JayStafstrom,因此他又做了一個實驗來找答案。
他把鬼面蜘蛛帶回實驗室,與GilMenda教授一同觀測鬼面蜘蛛腦子和腿上的神經活動。他們播放不同音頻的聲音,從100赫茲,一路加到1萬赫茲,發現都能刺激鬼面蜘蛛的神經活動。一般昆蟲振翅的頻率頂多到1千赫茲,鬼面蜘蛛要感受到1萬赫茲幹嘛呢?

從100-10000赫茲都難不倒它。
JayStafstrom推論,鬼面蜘蛛的天敵,那些白天飛來飛去找食物的鳥類,有些叫聲可以達到1萬赫茲。或許鬼面蜘蛛的1萬赫茲聽力,並不是拿來捕食,而是拿來保命的工具。還需要將來更多科學家們一起努力,才能揭開更多鬼面蜘蛛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