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常見的山鷦鶯
文:劉有全,圖:劉有全(註明作者的除外)
初涉觀鳥時,你或許對水邊草叢中傳來「喵——喵」的聲音而感到疑惑不解,喵星人為何要躲藏在這裡?和誰在捉迷藏呢?當看見一個黃褐色的身影從中飛出來的時候,恐怕還是難以想像這叫聲居然是一隻小鳥的叫聲! 這隻小鳥名叫黃腹山鷦鶯,是一種在華南常見的鳥兒。在中國鳥類大家庭,有八種小鳥住在一個叫「山鷦鶯屬」的小家庭裡。但它們並不是全在廣州安家,在廣州常見的除了黃腹山鷦鶯外,就是純色山鷦鶯了。很多新觀鳥人不容易分辨這兩種山鷦鶯,下面就請各位隨我了解一下它們倆吧: 名不正則言不順,首先,我們得把它倆的名號搞清楚:上文把它們分別叫黃腹山鷦鶯和純色山鷦鶯。可能有些朋友會嘀咕,這兩個名字在被稱為中國觀鳥聖經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都沒有哦!相對應的只有黃腹鷦鶯和褐頭鷦鶯,如果再查閱其他一些資料,還會看到灰頭鷦鶯、灰頭山鷦鶯、褐頭山鷦鶯、純色鷦鶯的叫法,搞得人一頭霧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都是各種別稱惹的禍!大家知道:一種生物,國際通行的名稱只有拉丁文學名一個,其他各種語言、各種俗稱、各種別名數不勝數。鳥的名稱也是如此,這兩種鳥,常見的中文名各有四個,加起來就八個了,怎不叫人頭疼? 近年來,隨著《中國觀鳥年報》陸續發布的《中國鳥類名錄》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很多鳥種的中文名稱在觀鳥人中逐漸歸一。在《中國鳥類名錄v4.0》中,這兩種鳥分別叫黃腹山鷦鶯(Prinia flaviventris)和純色山鷦鶯(Prinia inornata),其他的名稱請拋一邊吧。大家很容易把它們混淆,恐怕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它們的生活習性、喜歡的生長環境都差不多,甚至在同一個地方會同時看到它們,就更分不清誰是誰了。看看《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對它倆生活習性的描述——黃腹山鷦鶯:「棲於蘆葦沼澤、高草地及灌叢。甚懼生,藏匿於高草或蘆葦中,僅在鳴叫時棲於高杆。撲翼時發出清脆聲響」。純色山鷦鶯:「棲高草叢、蘆葦地、沼澤、玉米地及稻田。有幾分傲氣而活潑的鳥,結小群活動,常於樹上、草莖間或在飛行時鳴叫」。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兩種山鷦鶯都喜歡在草叢中活動,還有一點點害羞,難怪會令人難以分辨。
二、體型較小,性情活躍。它們體長都只有十來釐米,都長著幾乎和身體等長的尾巴,身體顏色基本都是黃褐色。它倆的性情還比較活躍,雖不如柳鶯們那樣根本停不下來,但在草叢中不斷的蹦躂,使人想清楚看出兩者的差異的確有些難度。
那要怎樣才能迅速地把它們區別開來呢?
一是「聽」:
黃腹山鷦鶯標誌性的「喵」叫聲是非常典型的,去到野外聽到這種獨特的聲音,黃腹山鷦鶯就在旁邊那是八九不離十了。此外,黃腹山鷦鶯還會急促地、不斷重複地哼著一句略帶有質問語氣的歌詞——「你來這裡到底幹什麼?!你來這裡到底幹什麼?!」。相比之下,純色山鷦鶯的鳴叫就遜色多了,即使是唱歌,也只是在連續而單調的「啾-啾-啾-啾」聲中夾著一小段不算太婉轉的歌聲。其次,正如《手冊》上所描述的,黃腹山鷦鶯在短距離飛行中會發出「咔-咔」的撲翼聲,這種聲音不僅純色山鷦鶯沒有,似乎在其它我所見過的鳥類中也沒有類似的情況。
二是「看」:
黃腹山鷦鶯名字的的來正是因為它有著明亮黃色的腹部,這與淺色的胸部形成了明顯的色差。同時黃腹山鷦鶯又被稱為灰頭鷦鶯,正是因為它的頭部偏灰,與背部的黃褐色也有明顯的色差。正如其名,純色山鷦鶯整體渾然一色,在頭和背、胸和腹之間任何時候都不存在類似黃腹山鷦鶯那樣的色差。但要注意的是,冬天純色山鷦鶯的體色比在春夏的繁殖季更為鮮亮偏黃,不注意觀察是有可能誤認為是黃腹山鷦鶯的,但只要注意是否存在「色差」就能準確判定了。
黃腹山鷦鶯,頭和背、胸和腹之間有明顯的色差。 黃腹山鷦鶯喜歡站在高處,反覆質問:「你來這裡到底幹什麼?」 春天的純色山鷦鶯色彩暗淡 冬天的純色山鷦鶯色彩鮮明。但始終沒有黃腹山鷦鶯那樣的「色差」。 掌握好「聽」和「看」這兩步,相信要區分黃腹山鷦鶯和純色山鷦鶯就不算有太高難度了。 在廣州稍往北去到從化,有可能看到另一種山鷦鶯——黑喉山鷦鶯,再去到南嶺,還有機會看到第四種山鷦鶯——山鷦鶯(就這名,前面沒其他字了)關於這兩者,我以前已經寫過一篇小文,在陽光鳥會公眾號中曾經刊過,在這裡就不再囉嗦了。至於曾經在廣東有記錄的暗冕山鷦鶯,主要的分布區在廣西雲南,在廣東能看到的機會實在是太低了。剩下的三種:黑胸山鷦鶯、灰胸山鷦鶯和褐山鷦鶯也都分布在西南,廣東暫時還沒有觀察記錄。 黑喉山鷦鶯
黃腹山鷦鶯,暗光風影攝黃腹山鷦鶯,艱苦奮鬥攝純色山鷦鶯,博鳥攝純色山鷦鶯,富士|3東攝黑喉山鷦鶯,博鳥攝山鷦鶯,博鳥攝臺灣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