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態星球,站在太空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它跟其它的行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將八大行星放到一塊比較,你就會發現地球就像一個寶石,散發著藍色的光輝,而其它行星則顯得非常暗淡,沒有什麼光彩,這或許就是生命星球的特色。
地球能夠成為生命星球,必須是具備生命孕育誕生的各種條件。在這些眾多的條件中,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對於地球生命來說,水是生命之源,40億年前最早的簡單生命就是誕生於海洋中,經過不斷的進化演化,一部分海洋生物走向了陸地,才有了後來的陸地生命,才有了人類的誕生。
通過對各種生物的研究發現,生物體內主要的物質其實就是水,比如人體內70%的物質是水,我們經常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男人也是女做的。各種生物體內大部分的物質都是水,這就說明水對於地球生命來說有多麼的重要。
地球能夠在40億年形成美麗的生態系統,跟水也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70%的面積都是海洋,陸地只佔到30%,早期地球水是如何來的?目前還沒有定論,有科學家認為是早期彗星撞擊地球帶來了水,還有科學家認為是地球本身演化出了水。
不管如何,70%的海洋面積孕育了地球這顆美麗的生命星球。於是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地球表面70%的面積是陸地,世界會變成什麼樣?人類還能夠生存下去嗎?
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的對倒,對於地球生態的影響無疑會非常嚴重,雖然那個時候地球還有30%的海洋面積,還能夠維持生命的基本生存條件,但是海洋面積大幅減少之後,環境會變得非常乾旱少雨。
我們都知道,由於海洋的存在,地球的環境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溼潤的,一個溼潤的生態環境對於生命以及人類的生存非常重要。可是由於海洋面積減少到30%,陸地擴大到70%,這個時候地球的氣溫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總體來說溫度會變得比現在高很多。
相信不少的朋友都知道比熱容這個概念,它是指一種物質能夠容納的熱量。熱在兩種物體之間是會傳遞的,這叫熱傳遞。而有一些物體是能夠吸收非常多的熱量的,其表面是不會輕易的變熱的。就像是鐵和土一樣,在同樣的溫度面前,鐵會很快變熱,但是土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因為鐵能夠吸收的熱量比土得少,所以鐵就容易變熱。
而水是一種非常容易吸收熱量的物質,所以在沿海地區,晝夜溫差是比較小的,而由於海水能夠吸收大量熱量,所以地球的溫度才能夠保持一個穩定,能夠進行更好的調節。海洋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節大氣的溫度,可如果海洋面積跟陸地調換,那麼地球大氣的溫度調節功能就會大幅下降。
這個時候,地球的溫度就會上升很多,乾旱少雨會成為普遍的事情。缺乏雨水,陸地大氣溫度就會非常高,森林和植被等就很容易發生火災,從而更加惡化地球的生態環境。很多生命可能會因此而無法生存下去滅絕。
如果是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地球生物體內的水含量跟地球表面水的面積非常接近,都是70%左右,這會是一種巧合嗎?在生命進化的道路上沒有絕對的巧合,看上去這是一種巧合,其實並不是。
生命從40億年不斷進化演化到現在,在這個過程中,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參與了生命的進化演化,而水又是生態環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生命在大自然適者生存的法則下,就需要與地球的生態形成一種完美的結合,於是生命在進化演化的過程中,生命體內的物質70%是水。
只有跟大自然的生態形成了一個比較完美的貼合,生命才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被大自然淘汰。而現在海洋面積由原來的70%變成了30%,你說生命能夠適應嗎?恐怕很難適應,這個時候就會導致生命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最後危及到生命。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地球表面70%的面積變成了陸地之後,那將是一場生物大災難。大量的表面生命會因此而滅絕,即使是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在沒有科技力量的幫助下,也有可能會徹底滅絕消失。
即使是我們有了科技的幫助,人類在地球的生存也會面臨很多的困難,現在的溫室效應都讓我們感到越來越難以適應,而當陸地變成70%後,溫室效應可能比現在要嚴重十多倍,在這種高溫的環境下,地球雖然不會變成像火星那樣的沙漠行星,但是生態環境也會大變,沙漠面積會越來越大,人類的生存會越來越困難。
當然,這種情況是在現在的地球海洋面積跟陸地調換之後的可怕結果。可如果在40億年,地球生態形成的時候,就固定了30%的海洋,70%的陸地,那情況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了,如果40億年前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是調換後的情況,生命可能也無法誕生,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種認知並不完全正確,水是生命之源,雖然那個時候地球表面只有30%的海洋面積,但是它仍然有希望孕育出早期生命。
只不過,由於海洋的面積比不上陸地面積,海洋中誕生的早期生命後來演化出的物種可能也遠遠比不上現在如此豐富。只要早期生命能夠在海洋中誕生,那麼通過進化演化還是有希望成長為更高級的生命,並最終誕生智慧生命。
只不過在這種生態環境下進化演化的生物,體內物質水可能就不是現在的這個比例了,而是只有30%。水的比例下降了一半多,那麼耐高溫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生命也能夠在高溫乾旱的環境下生存下來,如果是誕生了智慧生命,那同樣也能夠適應高溫乾旱的惡劣環境。
通過以上這些分析,我們明白了,生命的演化跟生態環境有密切的關係,什麼樣的生態環境結構就會演化出什麼樣的生命。如果在演化的道路上,生態環境發生了徹底的大變化,那麼生命就很難適應,就有可能帶來生物大滅絕。
所以,地球70%面積的海洋是在數十億年前就形成的模式,它不能輕易發生改變,如果海洋的面積大幅減少,對於陸地生物以及人類來說,那將會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因此,我們要好好保護現在地球的生態,尤其是保護好海洋,只有保護好了海洋,地球的生態才不會出現顛覆性的變化,從而危及到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