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國人在國外生孩子的較多,按我國的傳統習俗,孩子出生後要確定生辰八字。可是,如何確定出生在國外孩子的生辰八字成了一個問題。
目前,社會上確定出生在國外孩子的生辰八字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先把孩子國外出生地的時間換算成北京時間,再根據此北京時間從《萬年曆》中查取生辰八字;二是直接根據孩子國外出生地的時間,從《萬年曆》中查取生辰八字。
根據我國的傳統習俗,生辰八字是利用「幹支紀年法」——《幹支歷》確定的。幹支紀年法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曆法系統,核心有兩點:一是根據當地時間(「太陽時」)確定時辰;二是根據以中國為中心的太陽曆確定年、月、日的天幹地支。這與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曆法系統有差別,無論是用孩子出生地時間或還是換算成北京時間確定生辰八字,都不能準確反映孩子生辰八字的本質,都是錯誤的。
首先,按第一種做法,時辰有誤差。把孩子出生地時間換算成北京時間,就違背了根據孩子出生的當地太陽時確定時辰的原意。如紐約時間比北京時間晚13小時(時差–13),如果把在紐約時間今天早晨6:30出生的孩子,換算成北京時間昨天傍晚19:30的話,卯時變成了戌時,誤差大了。
其次,按第二種做法,日子(甚至連同月、年)可能有誤差。以前,人們是通過觀察太陽位置(時角)決定時間的,不同經度地區的時間不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比西邊的早。世界各國位於地球不同位置,所在的經度不同,地方時也不同,所相應的偏差就是「時差」。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經度會議(又稱「國際子午線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以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為「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以東、西經180°為界。每個時區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例如,中國(北京時間)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遲1小時。並且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為「零時經線」;太平洋中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當人們由西向東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要在計時系統中減去一天;反之,由東向西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就要加上一天(見圖)。
就北京時間而言,從東經120°向東到東經180°地區內的時間比北京早,時差是正的,最大時差是+4小時,如紐西蘭奧克蘭時間就比北京時間早4小時;從東經120°向西到西經180°地區內的時間比北京晚,時差是負的,最小是–20小時,如美國檀香山的時差是–18,比北京時間晚18小時。
從全球而言,這樣做無可厚非,但這與我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系統有差異。幹支紀年法是以北京時間——東經120°東八區的為「零時區」,以東經120°的經線為「幹支零時經線」。相當於把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零時經線」向東移了120°(也意味著把「國際日期變更線」從180°處向東移了120°,到西經60°處,成為「幹支日期變更線」)。以東經120°為基點,向東180°,到西經60°內地區的12小時比北京時間早;向西180°,到西經60°內地區的12小時比北京時間晚(見表)。也可以表達為:以「午時」為基點,午時以東地區——未、申、酉、戌、亥、子(早子時)6個時辰比北京時間早,午時以西地區——巳、辰、卯、寅、醜、子(晚子時)6個時辰比北京時間晚,這樣確定的時間才符合我國幹支歷的曆法原意。
如北京時間為11:30(午時),紐西蘭奧克蘭時間比北京時間的早4小時,時差是+4,則為15:30(申時);莫斯科時間與北京時間晚5小時,時差是–5,則為6:30(卯時)。但美國檀香山的時差是–18,按公元紀年法系統是比北京時間晚18小時,前一天的17:30;而按幹支紀年法系統是比北京時間早6小時——是當天的5:30(寅時)。這是因為「幹支日期變更線」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120°處,比原來改變日期的時間提前了8小時。按幹支紀年法系統,從西經60°西經180°到之間的地區,要提前改變日期,即當人們由西向東跨越「幹支日期變更線時」時,就要在計時系統中減去一天;反之,由東向西跨越「幹支日期變更線時」,就要加上一天。這一地區與北京的時差也發生了變化,原來是比北京時間「晚」的,現在成了「早」了。
因此,從西經60°到西經180°之間地區(按公元紀年法時差小於-12小時)出生的孩子,確定生辰八字需要把當地的出生時間換算成「當地幹支時間」,以符合《幹支歷》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