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研究認為,全球變暖會讓熱帶雨林大幅縮減,並且可能會向熱帶稀樹草原轉變,但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全球氣溫升高,熱帶雨林可能生長得更好!
全球變暖,雨林為什麼會長得更好?
班戈大學的聯合主要作者西蒙·威爾考克博士於2020年3月份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由於全球變暖,亞馬遜雨林地區生態惡化,生態臨界點正在快速到來,未來五十年內可能稀樹草原化!筆者看到這篇論文時,心裡是拔涼拔涼的,這亞馬遜雨林真要變成亞馬遜大草原嗎?
不過最近一篇發表於《科學進展》上的論文提出了和西蒙·威爾考克博士相左的觀點,作者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皮埃爾·根廷博士,他認為全球變暖有助於亞馬遜雨林更加繁榮!
根廷博士稱,對亞馬遜全流域研究表明,亞馬遜熱帶雨林一些非常潮溼的區域,在空氣變得更乾燥情況下,光合作用其實是在有限的水分壓力下是增加的,此時樹木會長出更有效產生光合作用的葉子以補償水分壓力!
根廷博士稱他正和同事在利用AI分析亞馬遜流域各種氣候下的模型,以研究南美洲地區空氣乾燥程度以及土壤溼度變化如何影響光合作用!並且將和衛星取得的數據一一比對,以驗證模型是否可靠。
旱季時亞馬遜地區衛星遙感結果
該論文的另一個作者朱莉婭·格林稱,此前的研究高估了氣候變化對亞馬遜雨林產生的碳損失,在亞馬遜的大部分地區,森林在溫度增加的情況下可以過得更好,甚至在未來很長的溫升範圍內都將是這樣。
雨季時亞馬遜地區衛星遙感結果
當然這全球變暖也不可能無限制增加,到達一定閾值後,雨林的光合作用會走過峰值然後下降,儘管雨林在更遙遠的未來也將難以承受全球變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亞馬遜雨林的自我調節能力遠超人類的想像,它絕對要比人類堅持得更久一些!
全球變暖,唯一的輸家可能只有人類!
也許這是一個壞消息,但這個壞消息在地質史上已經不止一次告訴我們,曾經地球上經歷過一個非常溫暖的時期,當時連南極都有溫帶雨林!
白堊紀中期的南極雨林
當時熱帶海洋的表面溫度是35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要高得多,作者之一的諾桑比亞大學的烏爾裡希·薩爾茲曼教授稱,當時南大片地區原先就是「溫帶沼澤雨林地區」。
發現溫帶雨林地區的位置,紅色叉叉標記
這裡大約是南緯90度區域,現在看來那是妥妥的極夜,但在當時,這裡年平均氣溫在12攝氏度左右,夏季平均氣溫能到達19攝氏度!而且據沉積物研究表明,該地區在當年的降雨量和現在的威爾斯差不多。
各位可以簡單了解下,白堊紀幾乎就是第五次大滅絕前,地球上生物最繁盛的時代,恐龍在當時達到了鼎盛時期,而鳥類已經演化出羽毛正欲展翅飛翔,哺乳類還在密林深處蟄伏,因為強大的恐龍統治了一切!
但一切的一切都在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中改變了,所有的主宰地球的動物頃刻間灰飛煙滅,只留下了對環境無所求的小型動物和當時還很小的哺乳類,不得不說這真是天意,置於死地而後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6700萬年來地球溫度變化曲線
當然白堊紀很暖和這事情可不是科學家拍腦袋想出來的,因為德國破冰研究船Polarstern在上圖中紅色叉叉的位置,提取到了9000萬年前,包含「無數痕跡的花粉,孢子和開花植物的殘留物」。很顯然這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是不會產生的。
研究人員使用了德國破冰研究船Polarstern
地球繼續變暖,人類會以什麼樣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
地質史上的證據告訴我們,地球曾經很暖和,而且各種動植物也活得很好,當然不是很好,而是要用繁盛來形容,那麼全球變暖,人類會怎麼樣退出歷史?全球變暖有諸多後果,下文一一羅列下:
1、海平面上升:結果會是沿海富庶地區淹沒,最肥沃土地的三角洲消失,人類可能要餓肚子。
2、海洋酸化,珊瑚生態消失,海洋生物大洗牌
3、凍土帶融化,二氧化碳和甲烷迅速釋放
4、全球變暖,極端氣候增加,颱風持續時間增加
5、局地生態變化,傳統的漁場和河流可能改變,戰爭威脅增加
6、生態臨界點接近,從量變轉向質變。
其實後果很有很多,這些看起來有的沒有的影響可能都很嚴重,每一項後果可能都會「大過濾器」的閘門關得更緊一點,但到底什麼時候會出現,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有時候可能來自天外,有時候可能來自人類本身。
第六次正在發生?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繼續變暖,會有新的植物和動物適應新的地球環境,而我們人類卻會在這個洗牌中被淘汰,因為我們無法迅速改變,這是為我們之前的改變的地球還債!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