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些怪象,都是地球「發燒」惹的禍?
今年夏天,超級熱浪席捲世界多地。山火蔓延、良田變焦土、高溫致死案例頻發……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四大洲同時「發燒」,北極圈個別地方甚至出現30攝氏度以上高溫。
瑞士
奶牛缺水
軍隊出動直升機運水救援
延續多日的高溫天氣在讓歐洲人嘗盡苦頭後,在動物世界也造成了「犧牲者」。媒體8月7日報導稱,因為瑞士境內汝拉山脈及阿爾卑斯山高山牧場的數千頭奶牛受乾旱和高溫影響缺水,瑞士軍隊出動直升機向這些地區運水。
瑞士西部沃州的高山牧場目前約有4萬頭奶牛,每頭奶牛每天需要150升水。瑞士軍隊的「超級美洲豹」直升機在高海拔地區供水,牧民在此為牛群取水。這一緊急行動自3日開始實施。
一名租賃牧場已有13年的牧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以前偶爾也會用直升機運水,但從來沒有這麼多。兩年以前曾使用過一架軍隊的直升機,但從長遠看,無法持續。沃州經濟和體育部國務委員菲利普·樂巴強調,目前情況十分令人擔憂,瑞士自1921年以來從未經歷過這樣的乾旱。
此外,據法國媒體8月7日報導,在瑞士北部的萊茵河河段,逾一噸因高溫致死的茴魚被打撈出。該河段局部地區的溫度已達到27.6攝氏度。在瑞士的眾多州,漁警和漁民需從即將乾涸的水中救出魚類並將其安置在其他地方。
日本
雄鹿乘涼
嚇壞京都海水浴場遊客
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日本京都府舞鶴市的龍宮濱海水浴場,出現一隻泡在海裡的雄鹿。當天,市內的最高溫度為36.2攝氏度。據專家表示,雄鹿當時是在海灘乘涼。
據報導,當時一名日本女子與家人和朋友一起從大阪市旭區前來洗海水浴。下午2時左右,眾人正在海邊玩耍的時候看見數米開外的海裡有隻身長超過1米的鹿,該女子用智慧型手機拍下了這一畫面。鹿顯得悠閒自得。靜靜地走著,然後停住了腳步。這讓海水浴場遊客紛紛驚詫道「什麼情況呀!」。鹿在海裡泡了幾分鐘。當孩子們想要接近它的時候,就尥起蹶子跑進了山裡。目擊者表示「那隻鹿看起來很享受」。
「奈良之鹿愛護會」事務局長蘆村好高解釋道:「天氣一熱,(鹿)就會跑到河裡,今年太熱了所以才會這樣泡在海裡吧。」據關西野生生物研究所表示,鹿擅長遊泳,有時也會在島與島之間遊來遊去。
丹麥
喝水解渴
水中毒患者較往年大增
持續不斷的熱浪席捲北歐各國,很多丹麥人為消暑喝下大量自來水,結果引發不適導致住院。
據丹麥媒體6日報導,今年,丹麥霍克貝爾醫院收治因飲水過多導致水中毒的病患比往年同期大幅增加。醫院稱,往年夏天只會收治一兩個水中毒病人,而今年夏天已經收治15~20名這種患者。丹麥其他地區的醫院也報告有類似情況。醫生解釋說,過量飲水會提高血液中的含水量,從而降低鈉含量,出現鹽分不平衡的現象。嚴重失衡時,可能會引起「低鈉血症」,患者會出現腦腫脹、頭痛等現象,甚至引發癲癇、休克和死亡。因此,專家建議要適當飲水,採取多種方式避暑。
此外,同屬北極圈附近的芬蘭今年入夏以來已有50多天氣溫超過25攝氏度,對於芬蘭這個北歐國家來說這是公認的高溫。芬蘭氣象研究所測得的7月全國平均氣溫為1941年以來最高,在西海岸瓦薩測得的最高紀錄氣溫達33.7攝氏度。
德國
河水乾枯
二戰時爆炸物紛紛露頭
由於連月高溫與乾旱氣候,對於德國東部的一些居民來說,除了高溫,他們更應該擔心的是因為河水水位下降而陸續「現身」的二戰時期地雷、手榴彈等各種爆炸物。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的警方發言人對媒體表示,截至目前,他們已經從易北河中發現了22枚手榴彈、地雷和其他爆炸物。
「之所以有這些發現是因為水位降低了,這一點很明顯。」警方發言人這樣表示。今年7月是德國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為炎熱的一個月,本周早些時候,在薩克森-安哈特州首府馬格德堡監測到的易北河水位下降到了51釐米,而歷史最低水位則是1934年的48釐米。
據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的爆炸物被倒入了易北河中,這條河起源於捷克的克爾科諾斯山脈,隨後會流入德國北部的漢堡。就在上周末,炸彈專家剛剛在薩克森的易北河引爆了2枚反坦克地雷。炸彈在河岸或是河床中埋藏了70多年後往往會受到腐蝕,並被厚厚的沉積物覆蓋,使得它們不太可能會發生爆炸。即便如此,警方仍呼籲人們不要直接觸摸,而是要立即上報。
本版文字綜合新華社、中新報導
■相關新聞
最新研究報告「拉警報」 地球升溫並非「狼來了」
一份6日發表的研究報告警告:即便各國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恐怕仍難以阻止地球平均氣溫上升4攝氏度至5攝氏度;各國必須採取多方面措施,避免衝破地球環境承載能力「閾值」。
這份報告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恢復中心、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多名科學家聯名撰寫,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發表。
當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大約1攝氏度,平均每十年升溫0.17攝氏度。報告說,一旦氣候變化突破地球環境承載能力的「閾值」或稱「臨界值」,可能觸發全球生態系統從「中性」或「有益」轉向「有害」,最終產生比人類活動所能排放總量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入大氣,使地球不可避免地變成「溫室星球」。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學者菲爾·威廉森就這份報告發表評論:「就2018年夏天情況來看,這真不是一個『狼來了』的故事,不是發假警報;『狼群』已在眼前。」
這些科學家建議,要阻止這一變化,單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夠,還要在護林育林、治理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改善技術以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並封存地下等方面下功夫。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