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1 1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當前天氣炎熱,蛇類活動頻繁,市民在戶外及山野活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毒蛇「盯上」。21日,記者從市中醫醫院了解到,近段時間毒蛇傷人事件頻頻發生,日前該院就收治了兩名不慎被劇毒銀環蛇咬傷的患者。
男子夜間垂釣險送命
36歲的韋先生家住融安縣小律村。 12日晚上8點,他正在小河邊釣魚,突然感覺左腳腳趾一陣刺痛,似乎被什麼東西咬了一下。 他拿出手電筒一照: 是一條白黑相間的銀環蛇。 因了解該蛇有劇毒,韋先生的朋友馬上開車將其送到融安縣人民醫院治療。
網絡配圖
送院後,雖然當地醫生迅速給韋先生注射了抗銀環蛇毒血清,但他的情況依然持續惡化,甚至一度出現呼吸抑制。 13日下午,韋先生被緊急轉至市中醫醫院急診科救治。
「抵院時患者眼瞼下垂,流涎,張口受限,已到達呼吸抑制的前期,是典型的神經中毒的表現。 」市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羅毅表示,銀環蛇晝伏夜出,靠近水源活動,屬於神經毒類型的劇毒蛇種,韋先生夜間釣魚,恰巧與銀環蛇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相撞」。 銀環蛇毒素進入人體後,很快與人體靶細胞、靶器官結合,而抗蛇毒血清並不是萬能的,它只對游離毒素有效,對已結合的毒素無能為力,所以韋先生的病情持續惡化,神經毒中毒症狀持續加重。
醫護人員正在對韋先生進 行救治
幸運的是,經過針對蛇種有效的綜合性治療及高壓氧序貫治療後,韋先生很快好轉,目前可自由活動,不日即可康復出院。 「我剛被咬時基本沒有什麼症狀,大約一個小時之後開始感到頭暈、腳麻,就像喝醉酒一樣,後來越來越難受。 多虧醫生搶救及時,我才能轉危為安。 」對於中毒時的情況,韋先生至今心有餘悸,直呼以後再也不敢夜間垂釣。
韋先生傷情有所好轉
無獨有偶,在7月21日,該院也曾收治過一名被銀環蛇咬傷的45歲患者莫女士。據悉,莫女士是韋先生隔壁村的村民,傍晚在田裡勞作時不慎被銀環蛇咬傷腳趾。經有效救治,莫女士於8月1日康復出院。
如不慎被咬應儘快送醫
記者從市中醫醫院了解到,柳州市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的4月至6月、8月至11月是蛇傷的兩個高發期。 6月底以來,該院共收治了14名被蛇咬傷的患者,包括兩名被眼鏡蛇咬傷、兩名被銀環蛇咬傷的重症患者。
「有些人被蛇咬傷後,由於傷口不痛不腫,或者不清楚咬傷自己的是什麼蛇,就僅做一些簡單的消毒處理或者尋求民間草醫,而沒有及時送院治療,這是十分危險的。 」羅毅介紹,蛇的毒素大略可以分為四種: 血液毒、細胞毒、神經毒、混合毒。 在柳州市及周邊地區血液毒典型蛇種代表為竹葉青、圓斑蝰、原矛頭蝮,患者被咬後傷口迅速腫脹疼痛,出血不止,比較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視。 神經毒典型蛇種代表為銀環蛇、金環蛇,神經毒類的毒蛇咬傷具有很強的欺騙性,患者被咬後一開始沒什麼感覺,不腫不痛或者僅有傷口局部輕微麻木,往往讓患者誤認為「沒事」未及時到醫院就診而引發嚴重後果,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細胞毒典型代表為眼鏡蛇,其咬傷出現皮膚軟組織壞死甚至肢體壞疽需要截肢處理。 混合毒典型代表為眼鏡王蛇與五步蛇,其咬傷兼有以上蛇種特點。
羅毅提醒,當前正值八月,蛇頻繁外出攝食為入冬儲備脂肪,由於蛇喜歡在樹蔭、草叢、溪旁等場所出沒,在田間勞作、戶外活動和從事野外工作的市民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護。 如果市民不慎被蛇咬傷,一定要保持鎮定並立刻就醫,最好能用手機將蛇拍攝下來,以便醫生準確判斷肇事蛇種,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
來源: 記者 韋安 實習生 鄧琦琪
柳州晚報 ID:gxlzwb
柳州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編 輯:益 達
校 對:陳海軍
責任審核:黃志偉
歡迎關注我們,與小編互動
報料、投稿、合作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聯繫
微信合作、洽談請聯繫:13633080001(微信);領獎、諮詢請聯繫:0772-5307075
郵箱:www@lznews.gov.cn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