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南北極,氣溫非常低,遠離人類文明社會,所以在南北極這些地區是很少可以看到人類的。也是人煙稀少,所以按理來說,南北極地區受到人類的影響應該是最少的,人類的產物出現在這些地區的可能性應該是不存在的。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南北極這些地區開始出現了一些本不該存在的東西,這些現象的出現,提醒我們人類需要重視了。
北極出現本不該存在的東西
在加拿大海洋明智保護協會海洋汙染研究員Peter Ross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在歐洲和北美北極地區71個地點採集了大約3-8米深近地表樣本,還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Beaufort還大約1015米深的地下採集到一些樣本,並對北冰洋樣本中的塑料微粒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科學家發現北極的北冰洋中存在一些塑料微粒。這一項研究表明,這些塑料微粒不僅僅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或者深海處,連遠離人類文明的地球南北極也出現了。這一個發現確實是一個「壞消息」。
研究人員採用變換紅外光譜法確定了北極範圍內海水中塑料微粒的含量,在每立方米海水中就含有大約40個塑料微粒,這些塑料微粒中大約有92.3%是微塑性纖維。雖然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北極地區出現了不該存在的塑料微粒,但是暫時還不清楚這些塑料微粒的分布機制以及汙染的規模。目前研究人員的觀點認為,這些微塑性纖維的罪魁禍首是滌綸和合成纖維等紡織纖維從衣物上脫落到水中,可能會隨著洋流從大西洋輸送到北冰洋東部的,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纖維會被分解成為更小的塑料微粒。
如果出現在北極地區的塑料微粒真的像科學家的推測那樣,可能是一些衣物中的纖維通過洋流等方式流到北極地區,那說明出現在北極地區的塑料微粒並不是我們人類直接帶到北極的。如果是被人為帶去北極,那我們還有可能控制這一個情況,比如說前往北極展開科考工作的科學家可以做好這方面的保護措施,減少對北極的汙染。但是如果這些塑料微粒是通過洋流的方式到達北極,那我們人類可能就沒法有效控制了。因為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各種塑料製品,也會產生塑料製品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如果沒有被很好地處理,就會通過水流等方式進入到地下水中,最後通過水循環等方式出現在人煙稀少的南北極或者深海處。
北極正在發生變化
這些年來,北極受到人類的影響非常大,除了前文提到的出現了本不該存在的塑料微粒外,北極的冰川也在加快融化了。在2020年我們看到不少關於北極的消息,其中一個是加拿大北極地區最後一個完整的北極冰架出現了坍塌,另一個是加拿大境內的2座面積大約為7.8平方公裡、2.8平方公裡的冰蓋也消失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隨著這些冰川的流失,北極地區的冰川越來越少,想在短時間內恢復這麼大的冰川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伴隨著這些冰川、凍土層的融化,我們直接可以看到的可能就是北極地區露出大面積的土地,但是這一個現象背後的問題影響深遠。因為在凍土層內,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首先,在凍土層內可能會埋藏了大量史前生物,前段時間科學家才發現北極凍土層內保存了數萬年的披毛犀殘骸。其次,在凍土層內還埋藏了一些溫室氣體,如甲烷等。這些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會加劇地球溫室效應,讓地球的氣溫進一步上升,最後又會加快凍土層、冰川的融化。
由於凍土層內埋藏大量的碳物質,隨著北極出現高溫、乾旱天氣時,可能會出現野火肆虐的情況。無論是2019年還是2020年,北極地區的野火肆虐問題都比較嚴峻,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以,如何緩解北極地區的冰層、凍土層融化,確實是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