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報導: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2020-11-07 分析測試百科網

自1911年Onnes在4.2K的低溫下發現汞的超導電性,一直以來,高溫乃至室溫超導都是理論和實驗物理領域的挑戰。

  近些年,高壓下富氫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被多次報導,也曾有中國科學家預言,H2S可能在高壓下轉變為高溫超導體。

  就在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4日晚,Elliot Snider,Nathan Dasenbrock-Gammon等人刊登在《自然》的研究讓超導轉變溫度突破了273K(約0℃)這個節點,實現了287K(約15℃)室溫的含碳硫氫化合物超導。不出意料,該研究一舉登上了《自然》封面。

圖| Nature 雜誌封面

  此前的一項研究表明,高壓下H2S轉變為H3S可實現高溫超導,該反應發生的溫度在203K,壓強需達到200GPa。H2S和CH4會在相對較低的壓強下混合形成複合結構,該複合結構是尋找高溫超導體,甚至室溫超導體的關鍵。

  該研究團隊通過光化學方法,利用C-S-H體系,在267GPa的高壓下,製備出了最高超導轉變溫度可達287.7K(約15攝氏度)的室溫超導體。

  並且,在利用金剛石對頂砧得到的140GPa到275GPa之間廣泛的壓強區間內,都能在相應的溫度上觀測到超導態,其中當壓強高於220GPa時,超導轉變溫度會隨壓強升高顯著提升,甚至可以達到287K(約15攝氏度)。當壓強高於220GPa時,超導轉變溫度會隨壓強升高顯著提升,甚至可以達到287K(約15℃)。

隨壓強提高,超導轉變溫度上升

當壓強高於220GPa時,超導轉變溫度會隨壓強升高顯著提升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會仟表示,這項研究有3個難點:

  一個是如何在高壓極端條件下讓反應可控地發生,並製備出所需的材料結構,要知道在這樣的極端條件下僅僅是把所需的反應物放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個難點是如何達到反應所需的溫度且不破壞金剛石對頂砧,這裡雷射加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知道,在極端高壓下測量的數據質量往往很差,如何在267GPa下準確、可信地測量出樣品的零電阻和抗磁性等性質是第三個難點。

  此外,除了H和S外,該團隊引入了C元素,第三個元素的引入也給實驗前的計算模擬增加了難度。

  據報導,該團隊在190GPa下通過對零電阻現象和抗磁性的測定,確認了該材料的超導電性,並發現超導轉變溫度在外磁場下出現下降的現象,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室溫(15攝氏度)下觀察到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根據金茲堡-朗道模型的擬合推算,該材料的臨界磁場可達62T。

  由於這類材料主要由較輕的氫元素組成,用X射線探測它的結構是十分困難的,但可用拉曼光譜來測量它的化學成分。

不同壓強下磁化率隨溫度變化,完全抗磁性是超導材料的特徵之一

羅會仟表示,在高溫超導領域富氫材料已經具有豐富的研究基礎。

  2015年德國的研究團隊就在約220萬個大氣壓下把超導臨界溫度提升到了203K。

  2019年美國的研究團隊進一步在260K實現了超導電性。

  本次登載在《自然》封面的研究在研究思路上並沒有太大突破,但這項研究卻是自人類發現超導現象後,百年來把超導臨界溫度提升到最接近室溫的一次,算是圓了人類的「百年室溫超導夢」。

  然而,這次研究人員創造出的常溫超導材料,距離應用還十分遙遠,該材料需在267GPa的高壓下才能在約15攝氏度的室溫下顯現出超導電性,這個壓強是標準大氣壓的200多萬倍,接近地心的壓強。

  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下一個挑戰是找到在較低壓力下製造常溫超導材料的方法,這樣就可以在更大的產量上節省成本。」該團隊認為,通過一些化學手段對C-S-H系統進行調控,或有助於降低所需的壓強。

  但是現有的關於高壓富氫材料超導的理論模型並不能對如此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做出解釋,關於室溫超導依然有許多謎題有待解開。

相關焦點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這是高溫超導材料的全新記錄,這一突破性進展也代表著,人類向著長久以來希望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近了一步。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無數科學家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
  • Nature封面報導:15°C!刷新記錄!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自1911年Onnes在4.2K的低溫下發現汞的超導電性,一直以來,高溫乃至室溫超導都是理論和實驗物理領域的挑戰。近些年,高壓下富氫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被多次報導,也曾有中國科學家預言,H2S可能在高壓下轉變為高溫超導體。
  • Nature封面報導:15°C!刷新記錄!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
    近些年,高壓下富氫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被多次報導,也曾有中國科學家預言,H2S可能在高壓下轉變為高溫超導體。,並製備出所需的材料結構,要知道在這樣的極端條件下僅僅是把所需的反應物放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文丨學術頭條 10 月 14 日,本周最新一期《自然》封面,介紹了羅徹斯特大學發表的一篇重磅論文,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氫化物材料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 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無數科學家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
  • 《自然》封面:刷新記錄!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10 月 14 日,本周最新一期《自然》封面,介紹了羅徹斯特大學發表的一篇重磅論文,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氫化物材料,首次在高達 15 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常溫超導現象這是高溫超導材料的全新記錄,這一突破性進展也代表著,人類向著長久以來希望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近了一步。
  • 《自然》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觀察到常溫超導現象。這是高溫超導材料的全新記錄,這一突破性進展也代表著,人類向著長久以來希望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近了一步。無數科學家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一旦找到,這些材料 「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熟悉的世界。」「由於低溫的限制,具有如此優異性能的材料並沒有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徹底改變世界。
  • 美國科學家實現「超高壓常溫超導」
    Adam Fenster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地獲得了一種常溫超導材料。這種材料能夠在大約攝氏14度(287K)的常溫條件下表現出超導性。然而這是在265萬個大氣壓的超高壓條件下實現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出現在了15日的《自然》雜誌上。
  • Nature雜誌封面:世界上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
    在15℃溫度下,竟然也能觀察到超導現象! 這就是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最新研究,他們設計出了一種新型氫化物,可以在這般「高溫」下,無任何電阻地導電。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 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首個常溫超導材料,超導體為世界僅有
    他就是超導體,據14且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美國羅徹斯特大學Ranga Dias 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成功合成一種在15°C、超高壓強條件下實現超導的材料,創下超導溫度的新紀錄。由於氫是最輕的材料,且氫鍵具有極強的化學鍵,富氫材料被認為是有望實現高溫超導的一個方向。目前,我國也正在研發超導體,在不久的將來,超導體可能由於動力行業。
  •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
    當磁鐵靠近超導體時,超導體感應出與之相反的電流,因為電阻為零,所以電流一直流動,表現為完全抗磁性。如果是一般導體這電流則會因此電阻而快速轉換為熱量,失去完全抗磁的特徵。那麼我們可以重點分析這些反常抗磁性的材料。看看這些材料異常的根本原因。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超導現象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為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Tc)。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室溫超導問題」經過了數十年的探索,本周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稱他們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不過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心壓力四分之三的環境下工作。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研究登上《自然》封面
    據最新一期《自然》的封面文章,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現了98K超導體。之前報導最高為250K,即-23攝氏度。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之前報導最高為250K,即-23攝氏度。  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導現象中的邁斯納效應使人們可以用此原理製造超導列車和超導船,由於這些交通工具將在懸浮無摩擦狀態下運行,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速度和安靜性,並有效減少機械磨損。利用超導懸浮可製造無磨損軸承,將軸承轉速提高到每分鐘10萬轉以上。
  • 我國科學家提出製備常溫超導體「金屬氫」新方法
    新華社濟南4月1日電(記者蕭海川)在掌握氣態、液態、固態的製備方法後,如何製備「金屬氫」是科學界正努力攻關的難題。近期,山東大學趙明文教授團隊提出利用碳納米管高機械強度的特點,在碳納米管中以相對「較低」的壓力製備與保護準一維「金屬氫」,並由此發展出相應的理論模型。
  • 中國稀土在超導材料中的應用
    這麼低的溫度,這麼高的使用成本限制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使用。那有沒有可能研發一種常溫的超導材料呢?哪怕是可以用液氮冷卻的材料也行啊,畢竟液氮的生產成本只有液氦的百分之一呀!換句話說,誰能製備出在77開(即-196℃)以上,依然具有超導性質的材料,誰就得到了超導材料界的聖杯。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室溫超導之路,漫漫其修遠兮。近年來,儘管已經陸續有不少科學家聲稱實現了「室溫超導體」,但國內外絕大多數的超導科研者往往都持如上態度。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