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縣城買東西,小販多半會用黑色塑膠袋裝。
有人說,黑色塑膠袋便宜,小販為了節約成本。但他們往往先用白色/透明的裝,再在外面套上一層黑色的。
我對黑色塑膠袋的固有印象來自我爸,他總一臉嚴肅道:黑色的是用來裝垃圾的。言下之意,黑色的塑膠袋只能用來套垃圾桶,裝別的都十惡不赦。
雖然嘴上不說什麼,哪怕黑色塑膠袋和東西還隔著一層透明的,但內心一直很抗拒黑色的塑膠袋。每每買菜,除了看哪家的瓜果蔬菜新鮮,還暗搓搓地瞄菜販手邊有沒有不受歡迎的存在。
後來放棄了,直接和菜販說:不用裝兩層了。
他們大多一愣,經年訓練出的流暢仿佛被咒語擾亂般地卡頓起來。補充道:真的不用裝黑色袋子?
演變到後來,我似乎因此變成了菜販們眼中的異類。
賣豆芽、豆腐的奶奶做最後的掙扎:用黑色還是白色(透明)的裝?
白色的。我邊掏錢邊避開她複雜的眼光。
後來,我才真正明白,他們為什麼喜歡多加一個黑色的塑膠袋。
一次,我買酸嘢時接了個電話,沒來得及囑咐一句,阿姨又「依例」多裝了一個黑色塑膠袋。
我提著東西在樓門口,碰到一個相熟的阿姨。
去哪玩兒回來了?
她笑著問我,還瞟了一眼我手中的塑膠袋。
這時我才知道這層黑色塑膠袋的用途。
它是隔開人情社會的一個屏障。
而我仍然帶著大城市「陌生人社會」的習性,不自知。
小縣城統共就這麼大,難免碰到熟人。人們總喜歡打探你最近在做什麼、賺了多少錢,而這提在手上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切入點。
小地方的人總是又大方又小氣。
若讓別人看到了袋子裡裝的吃食,不管是蔬果、豬肉、還是大米,定要勻出一個塑膠袋,裝上一些送給對方。
但難保不會有些心疼。
黑色的塑膠袋,便是一種默契。
黑色塑膠袋裝的是,不想分享甚至不希望對方看見的東西。
我也有主動要黑色塑膠袋的時候。
我在N城生活時,有一次到超市裡買衛生用品。結帳時收銀員例行問我:要塑膠袋嗎?我沒帶包,是散步順路進來買的。
要一個。
她熟練地扯了一個小號透明的、印有超市logo的塑膠袋。
有黑色的嗎?
沒有。
她頭也不抬,將我買的幾包花花綠綠圖案的衛生用品裝了進去。
時隔兩年,同一個超市,我再一次買了衛生用品。
要塑膠袋嗎?
不用了,謝謝。
這一次,收銀員抬頭看我。
反正你們也沒有黑色的塑膠袋。
主動提供塑膠袋時,我沒理解對方的「好意」。
主動索取塑膠袋時,對方沒理解我的「處境」。
和我聊聊
不想讓別人發現的東西,你藏在哪裡?歡迎在後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