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學與力邦企業共建「機能學實驗室」
1月14日,西北大學與力邦企業共建的「機能學實驗室」在太白校區揭牌。力邦企業創始人楊豐收、力邦企業創始合伙人李檀,校長郭立宏,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主任常江出席儀式。學校相關職能處室負責人、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負責人和教師代表參加。
-
西北大學
學校肇始於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1923年8月改稱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內遷來陝,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8月復稱國立西北大學。建國初期,學校為中央教育部直屬的全國14所綜合大學之一,1958年歸屬陝西省政府主管,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
古生物學家發現「遠古巨獸」,屬於全新物種,體長達40米!
大約41億年之前,地球上就孕育出了生命,一直到20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地球上生物更新迭代的速度驚人,特別是在經歷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更是不斷刷新著地球的生物史,前段時間,在考古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一種「遠古巨獸」,它的存在再次刷新了古生物學家們的認知。
-
西北大學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5月22日,西北大學舉行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大會。(攝影:馬騫)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正式宣告成立。(攝影:馬騫) 西部網訊(記者彭芬)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今日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西北大學醫學學科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也是西北大學學部制改革的首例試點。
-
探索職業生涯 蜀光學子探訪「古生物學家的一天」
封面新聞記者 鄧丹為了探訪「古生物學家的一天」,11月29日,蜀光中學初中生涯規劃班前往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職業體驗。出於中學時代對自然現象和地理知識的濃厚興趣,李飛在高考志願中填報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專業。大學畢業後,他偶然發現自貢恐龍博物館在招聘專業研究人員,專業相近的他投出了簡歷,從此與恐龍化石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李飛給大家分享了自己與恐龍化石的故事,他說,雖然日常工作很艱辛枯燥,但是覺得很有意義,因為挖出來的恐龍化石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還可以讓更多的人去認識和了解恐龍。
-
西北大學生命願景與智慧醫療研究院成立
圖為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致辭。 張遠 攝中新網西安8月22日電 (記者 張遠)西北大學生命願景與智慧醫療研究院22日在西安揭牌成立,該研究院致力於大健康領域的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涵蓋醫藥、健康管理等內容,從事氫分子醫學、基因檢測技術等領域的技術推廣和臨床實踐。
-
復活遠古酶:查看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是誕生
我們對於40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初的表面溫度了解甚少,這將限制科學家對地球生命起源的研究,以及對遙遠星球如何孕育生命形式的推測分析。目前,研究人員最新研究顯示,通過復活遠古酶,能夠評估出數十億年前地球孕育微生物時的溫度條件,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遠古鱷魚吃素?古生物學家:它們的牙一看就是嚼草的樣子
古生物學家從牙齒化石上發現,現代鱷魚的遠古親屬並不是肉食動物,它們熱衷於吃素,並且維持了大約2億年的時間,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的《現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科甘·梅爾斯特羅(Keegan Melstom)說:「食肉動物的牙齒結構較為簡單,食草動物則複雜得多。」通常情況下,牙齒上的紋理越豐富,越有可能屬於食草動物,它們需要更寬、更粗糙的牙齒來切斷並磨碎食物,但是食肉動物的牙齒只要足夠細長和鋒利,就能殺死並吃掉獵物。
-
探訪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內的「合肥光源」
探訪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內的「合肥光源」 2015-01-21 18:48: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合肥1月21日電 題:探訪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內的
-
西北工業大學與基輔理工大學籤署《中烏空間科學聯合實驗室協議》
10月22日,在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和烏克蘭國家航天局局長烏索夫的見證下,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汪勁松與烏克蘭基輔理工大學校長祖古羅夫斯基籤署了《中烏空間科學聯合實驗室協議》。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烏克蘭國家航天局副局長米赫耶夫和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衛紅出席了籤字儀式。
-
「雙一流」高校發力醫學:西北大學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5月22日,西北大學舉行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大會。 本文圖均為 西部網 圖近一年來,「雙一流」高校通過成立醫學院等教研機構方式發力醫學的態勢引人關注。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正式成立據西北大學官網消息,5月22日下午,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大會在長安校區舉行。成立大會上,西安市衛計委和西北大學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直屬附屬醫院建設、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和臨床診療等方面深化合作,促進醫教研融合發展。
-
西北大學發現「化石寶庫」 距今5.18億年
科研團隊在《科學》發文稱發現寒武紀「清江生物群」物種多樣性有望超過全球已知寒武紀軀體化石庫昨日凌晨,西北大學科研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該團隊發現了距今5.18
-
美國西北大學陳佩文課題組招收博士後,訪問學生及實驗室管理員/技術員
陳佩文博士將於2020年10月1日加入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系擔任助理教授 (AssistantProfessor)。
-
西北大學80後女教授在Science發表論文,整整12年的奮鬥!
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
-
遠古巨獸=犀牛+龜
遠古巨獸=犀牛+龜 2018-11-27 中國科學報 宗華 【字體:大 中 小】 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個令人錯愕的生物為了解恐龍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新的視角。 這塊包含部分骨架、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得以描述的新化石,是一種被稱為二齒獸的古代植食者。二齒獸的名字是「兩顆犬牙」的意思,指代上頜和超大型犬類相似的標誌性獠牙。除了獠牙,二齒獸幾乎沒有牙齒,但是有一個和現代烏龜類似的角質喙。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西北大學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 阿琳娜 攝中新網西安3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 梅鐿瀧)北京時間22日,《科學》(Science)發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新民晚報》:探訪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一件看上去普通的毛衣,居然能為手機充電,纖維做成的衣服竟成了電源;一小瓶透明針劑,注射進入人體後升溫變成固體,成為醫學美容中的無創填充凝膠,或者,它與金屬複合後又成了可降解的冠脈支架;納米狀態下,某種聚合物的新排列組合,可能帶來通訊產業的一場革命……這是記者新年伊始探訪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西北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 探索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西北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 【解說】3月22日,西北大學研究團隊公布了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 | 西北大學80後女科學家Science發文:發現...
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Allison C. 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出生於1982年的傅東靜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興亮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北大學是論文第一完成單位。
-
西北大學張興亮教授獲德國古生物學會特殊貢獻獎—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