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在現有的理論中是來自「奇點」的「大爆炸」。那麼大爆炸的能量又是怎麼來的呢?
宇宙大爆炸之後,「爆炸後的能量」最終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還有人類所需的各種元素。爆炸所產生的的能量最終轉化成為物質。可如今這些能量轉化的物質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可能只有三分之一,或者會更少,那麼其它多餘的能量在哪裡?以什麼形式存在著?以暗能量存在維持宇宙結構?多餘能量在無法轉化為物質的時候從而推動宇宙無限的膨脹?
或許,這個「能量」就像人類的思維,沒有形體、質量、重量,它只是一種能力,一種做功,變為一切,破壞一切。
人類認識的能量特徵是能夠對外做功,當人類意識到「熱」概念,粒子的運動也可以產生能量,所以能量的本質是粒子的運動。當然這個運動是不連續的。
關於宇宙起源,眾說紛紜,大爆炸理論的形成,是科學家們在觀測宇宙時發現宇宙存在著大爆炸的物理現象而推斷出來的。宇宙是一個量子封閉系統,是相對獨立的。
由於能量是物質的基本形態,以高頻振動的形式存在,具有膨脹力。而運動又是相對的,所以只有相對運動的物體才表現出能量特徵,相對靜止的質量物體不是沒有能量,而是不會表現出能量特徵,因為相對靜止的物體的能量恆等無法傳遞,所以沒有表現出能量特徵。
一切粒子和天體在運動,而質量物體由粒子構成,並處於運動的天體上,因此一切質量物體都具有其組成粒子的能量,也具有其位置天體的能量。
這樣,在同一慣性系的質量物體,都具有粒子內能和天體動能,在同一慣性系中相對靜止的質量物體的能量平衡,不表現能量特徵。
質量和能量分別獨立守恆,但是,因為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量化,因此能量對質量具有依附性,表現能量與質量一體, 但事實並不是一體,其守恆性是分別守恆和獨立的。因此關於質能互化是絕對的誤解。
光粒子實際就是自然界最小粒子,那麼光粒子的質量值是:
m0=2h/C^2=1.48×10^-50kg
而光粒子的能量值是:
E0=6.626×10^-34J
這樣,任何質量物體的質量就是光粒子質量的整數倍,能量也是普朗克常量的整數倍。
隨著宇宙的膨脹,宇宙內部的量子空間密度和溫度都在不斷地下降,而作為封閉體系的物質卻保存了當年高溫的量子。所以,物質是宇宙膨脹的能量緩釋器,類似於保溫瓶,在宇宙膨脹平緩時逐步釋放能量,由此產生了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