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宇宙,也就是人類通過眼睛或探測器、望遠鏡等看到的恆星、星系、塵埃,只佔宇宙物質總量的一丟丟而已,其餘的都是暗物質和更神秘的暗能量。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很難準確地計算出三者的比例。不過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美國科學家對宇宙物質總量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測量,結果顯示,普通物質和看不見的暗物質(dark matter)的總和佔宇宙物質總量的31.5%,剩餘的68.5%都是暗能量(dark energy)。
據悉,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天文學家穆罕默德·阿卜杜拉(Mohamed Abdullah)團隊通過使用了一系列工具和「銀河軌道(galactic orbit)」的方法來計算宇宙中有多少物質。為了計算這一點,他們首先研究了單個星系中的物質,然後研究了它如何繞過相鄰星系,最後擴大到整個宇宙。
算出的結果是,物質(普通物質+暗物質)佔宇宙的31.5%,其餘部分是由「未知形式的能量」的暗能量構成。而在31.5%的物質中,80%是由暗物質組成。也就是說在整個宇宙中,氣體、塵埃、行星、恆星、星系團僅佔20%,有點微不足道呀。
阿卜杜拉表示:「如果把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空間中,那麼它的平均質量密度就相當於每立方米只有大約六個氫原子。雖然我們知道80%的物質是暗物質,但實際上,大多數物質不是由氫原子組成,而是由天文學家尚未理解的一種物質組成。」
他補充解釋,要準確地確定宇宙中有多少物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既依賴於觀測,也依賴於模擬。為此團隊開發出一種準確性超過98%的測量星團質量的工具,藉此分析了「斯隆數字巡天調查」望遠鏡收集的觀測數據,並創建了星系團目錄「GalWCat19」。然後將這些星團與星系的數值模擬進行比較,以計算宇宙中物質總量,得出了誤差不超過1.3%的31.5%的宇宙物質總量。
既然宇宙中的暗物質是看不見的,為何科學家都傾向於相信它們是存在宇宙中的呢?答案很簡單,看不見但可以算出來。科學家能夠知道這些物質與能量的存在,不是它們所發出的光、電波、X光等,而是重力效應。
其實暗物質的發現跟一位叫薇拉·魯賓(Vera Rubin)女天文學家有關,她在1970年研究銀河系與其他大型渦狀星系的運動時,發現星系中心外圍的恆星速率並沒有如預期地減慢。恆星速率未減,又沒有被速度扯散,必須有大量的物質在束縛這些高速運動的恆星。由於看不見、摸不著、又不發出電磁波,實在是搞不懂是什麼,所以稱之為「暗物質」。
舉個簡單的例子:
太陽系裡,水星公轉的速度最快,繞太陽運行一周只需要88天,接著金星224天、地球365天、火星687天、木星12年等。換句話說,行星的速度是由裡到外、從快到慢的模式,非常符合克卜勒定律。但是在螺旋星系(Spiral Galaxy)裡,所謂的克卜勒定律或者牛頓定律都不適用,因為在螺旋星系裡,行星從裡到外的速度都沒有變化。
那咋辦?難道要承認牛頓定律是錯的嗎?要是承認牛頓定律是錯的,那整個人類的物理學基礎都要改寫了。所以科學家認為,這些螺旋星系外面包裹了暗物質,而暗物質也是有萬有引力的。這樣一來,螺旋星系的速度不變,又不用把牛頓嚇得從棺材裡跳出來。
總的來說,暗物質非常神秘、無影無形,從本質上它還是天文學家對宇宙觀察中推測出來的理論模型,因為至今找不到證明暗物質存在的證據。所以暗物質是現代天文學中最尷尬而又令科學家抓狂的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