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放到現在,1996年的那部《獨立日》依然是災難科幻片的經典,豆瓣7.9分的評價不白給。但為了蹭熱度而蹭熱度的《獨立日2:捲土重來》,純屬災難;至於預計2019年上映的《獨立日3》,不予置評。
一部經典的商業大片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有一批性格鮮明的人物,能刺激腎上腺素的緊張情節,以及過目不忘的經典橋段,再加上,在那個年代已算相當出彩的視覺特效,讓《獨立日》這部經典科幻片變得無懈可擊。
首先,又名《天煞地球反擊戰》的《獨立日》,給出了一個樸素而又令人難以抗拒的觀念:只要外星人膽敢侵略,就會深陷以美國人民為首的地球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誰是代表正義,誰又代表邪惡,往往比什麼都重要。
這其中,美國突出的了全球領導地位,符合政治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全人類同仇敵愾,又讓全球觀眾以我也是救世主的精神,愉快的觀賞這場虛擬的勝利。討好觀眾其實並不難,只是要深諳在勝利面前,誰都認為自己是驕傲的勝利者這個簡單道理。
其次,善於灌輸個人英雄主義的好萊塢,在《獨立日》中討巧的創造了一群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無論是帶隊直擊外星人的堅強總統,還是滲透到外星母艦的機智飛行員,都有其潦倒、不堪的一面,卻又能在大敵當前站出來,共同上演了一次絕地反擊。
歌詞裡唱過,人生總有起起落落,但是,能在關鍵時刻做出關鍵的作用,便有了英雄的品質。況且,決戰時刻最後的演講,為何會讓人動容,因為一個人的舉動,可以改變全人類的命運,這難道不符合無私忘我、勇武過人的英雄定義嗎?
最後,《獨立日》的故事邏輯清晰,剪輯節奏明快,能很好的完成說服觀眾的任務,這是很多商業大片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要素。
至於那個東施效顰的《獨立日2:捲土重來》,除了主流商業電影的視覺特效,以及為了呼應20周年楞填的懷舊元素外,幾乎一無是處。中國演員楊穎的參演更是成了影片的最大敗筆,說白了,《獨立日2》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迎合市場。
情節上的不合情理也就算了,把外星人當弱智,來抬高自己的伎倆,這不是狗血,是即蠢又壞。豆瓣5.6分的災難評分說明了很多,不浪費時間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