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16年3月11日電 /美通社/ --如果給2015年的深圳電子產業選關鍵詞,除了火爆全球的「平衡車」以外,那麼改造整個產業的「智能後視鏡」也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全志科技與沃可視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推動了智能後視鏡新產品的面世。沃可視在2014年推出基於全志T2A和T8性能強大的智能後視鏡之後,智能後視鏡市場全面發展起來。
在行動裝置增長持續走弱的大環境下,這些新產品形態的出現給深圳的方案商和製造商們打下了一管雞血。尤其是後者,它的出現給車載市場投入了一枚深水炸彈,給略顯沉寂的華強北帶來了一個新方向。
亟待變革的車載市場
近十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汽車保有量也在快速增加。據公安部統計截至11月27日,全國民用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駕駛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汽車數量僅次於美國,居第二位。快速增長的汽車數量,為車載市場帶來了無限的商機。
說到車載,不得不提車載導航。在14年前,國產「威馳」GLX―i和GLX―s轎車上成功地安裝電子導航裝置,揭開了汽車導航裝置在中國應用的序幕。這種利用GPS導航的設備給出行的駕駛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所以直到2010年左右,這類型產品還在車載市場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與此同時,為了給司機帶來更安全、方便的駕駛體驗,業界在後面也推出了電子狗、倒車雷達、行車記錄儀等各種產品。但是隨著汽車的智能化發展進程,這些產品的局限性逐漸體現出來。
首先就是產品功能的分散。在早年,很多汽車上除了會放置導航,還會放置電子狗,倒車雷達各種設備。由於很多都有語音提示,這樣才行駛過程中有時候就會讓駕駛者注意力分散,甚至混淆,不知道該聽從哪個的指示。況且車上擺放那麼多設備,會對車內人員的安全造成威脅。
其次就是產品的性能跟不上,這在車載導航上體現的美中不足。在智慧型手機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對電子產品體驗的需求越來越高。而車載導航無論在解析度、響應速度、觸控體驗方面,都完全跟不上市場的發展需求。
再者就是車聯網帶來的新需求。近年來,車聯網概念興起,讓汽車有了聯網、通信、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明顯上面提到的車載產品是無法滿足新需求的。多重需求的影響下,車載市場正在醞釀變革。
智能後視鏡初見端倪
面對車載的困境,有很多廠商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進行研發,指望研發出引領潮流的新產品。當中尤數沃可視最值一提。
沃可視的創始人在二十年前辭去公職,投入了顯示屏行業。餘總說,做顯示屏那幾年,他一直保持對國內經濟和市場發展密切觀察,讓他從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社會潮流中看到了商機——車載導航。於是餘總又毫不猶豫的投入了這個新市場,投身深耕車載領域十幾年的車視傑。在經營車視傑的過程中,由於理念的不統一,余杰最後重新組建團隊,建立了智者行天下/江西沃可視。餘總當時就預見,他的這個公司最後會成為智能後視鏡的先驅。
在創立之後,智者行天下/江西沃可視一直在車載導航領域鑽研,這個公司也一直秉承「以消費者的剛需為方向,以優質的智能安全行車產品來服務於用戶」的經營理念。開發符合實際需求的不同產品。
到了2006年,智能化汽車發展,使車載導航的發展稍顯滯後,餘總的沃可視也在這一年推出了一款名為「仙人指路」的產品。這款只具有導航功能的後視鏡被業界認為是智能後視鏡的前身。但苦於當是產業鏈的不成熟,「仙人指路」沒有形成氣候,但這一次嘗試堅定了餘總的研發方向。
沃可視的創始人余杰除了擁有著一顆堅強的中國心,同時也希望其研發的產品也具備「中國芯」。但這在當時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當時開發導航的晶片基本上都是價格昂貴的舶來貨。
在創始人的影響下,沃可視開始在國內探求一顆中國芯,並計劃用其來打造一款全新產品。這就促成了後來和全志的合作。
全志成立於2007年,作為一家移動處理器SoC無晶圓廠,憑藉雄厚的研發實力和對市場的準確研判,全志晶片在國內異軍突起,吸引了很多業者的眼光,餘總也就是在這時和全志結緣,成為了戰略合作夥伴。而兩者最後也推動了智能後視鏡這個新產品的面世。總之,智能後視鏡越來越近了。
智能後視鏡帶來的車載破局
沃可視和全志建立合作以後,在研發上獲得了全志全方位的支持。餘總帶領著核心團隊,憑藉著他們對車載行業多年的深刻理解,與全志的核心團隊對車載晶片規格做了深入的探討。得益於沃可視的行業與研發經驗,藉助全志多年在晶片行業的技術積累與沉澱,他們為沃可視定製了一顆符合車載規格,性能出色與穩定晶片V33,從此拉開了智能後視鏡的新篇章。
進入2012年,當時行業內的主流產品依然還是中控導航,但全志和沃可視作為先驅,已經投身於更加智能的後視鏡研發中去,他們定製了晶片的底層穩定的SDK,加入了沃可視車載經驗中間件平臺X71,整合了用戶們包括導航、藍牙、電子狗、行車記錄儀等剛需,並在2013年中期大張旗鼓地舉行實景導航智能後視鏡產品全球首發。儘管當時行內很多人在吐槽,並不認同這個產品,但沃可視和全志堅信這類型產品是未來,持續投入研發,完善體驗。
沃可視在2014年推出基於全志T2A和T8性能強大的智能後視鏡之後,智能後視鏡市場終於大爆發。
以往做車載導航、電子狗、倒車雷達的廠商都投入了智能後視鏡市場。據全志表示,2014年只有10家左右廠商做這類型產品,而2015年這個數字則上漲到200至300。
從沃可視和全志合作做智能後視鏡到今日,這類產品從簡單的導航發展到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當中包括了人工後臺服務、定位設防、在線實時路況、語音助手、在線音樂、車載電話、車載WIFI、無線音頻、防眩藍鏡、電子狗、行車記錄、行車軌跡、天氣預報、倒車影像等。而這當中很多變革和創新都是在全志的支持下打造的。
首先,後視鏡模式從一邊是顯示屏,一邊是鏡子的模式改造成全鏡式電容屏和寬屏,他們甚至還一起定製了高達1280*400的解析度的8寸車規級顯示屏。
其次,全志還和沃可視一起把智能後視鏡從簡單的導航改進成實景導航。在這過程中是通過將行車記錄功能集成到後視鏡裡,通過前攝像頭將路況錄製下來,然後將實際路面疊加導航符號。這也引領了行業的發展。
再次,用魚眼鏡頭加上全志提供的視野拉平算法將後錄像、倒車攝像頭合二為一,將攝像頭的個數從傳統的前錄像、後錄像、倒車三個減少成兩個,不但降低了整機成本(3個攝像頭減為2個),還改善視角(不帶拉平算法的後視鏡只有55~65°的視角,加了拉平算法後可視角度高達170°)。這些最後都成為了智能後視鏡的標配。
為什麼偏偏是智能後視鏡?
智能後視鏡的成功,讓沃可視和全志成為業界炙手可熱的明星。車載行業裡更是流傳這樣一句話,「大企業學華為,小企業學沃可視」。但有時候我們會想,為什麼他們研發的恰好是智能後視鏡而不是其他呢?我們不妨去探究一下。
在文章開篇提到,車聯網的發展,讓車載行業變革成為必然。但車載產品不同於一般的消費產品,只有一款處於適合位置的多功能產品才是正確的選擇,這就讓智能後視鏡成為全志和沃可視最終的選擇,其得天獨厚的的先天條件,使其成為較佳的車聯網入口。
首先,後視鏡大小不太受限制;
其次,後視鏡在車內位置屬於至高點,駕駛人員平視就可以看到(根據數據分析,開車時體驗較好的方式是平視前方,有眼角的餘光瞄一下內後視鏡或者外後視鏡,使駕駛者更加專注的開車,保障車主出入平安),是語音識別較好的位置,也是車內較佳擺放攝像頭的位置(可以實現防碰撞、夜視、預警等功能輔助駕駛);
再次,後視鏡是一個開窗口(沒有信號屏蔽),GPS、3G、4G等無線都可以往這裡放;
最後,後視鏡產品安裝簡單、線材整潔美觀。以上都是全志和沃可視把智能後視鏡作為車載破局的原因。
回到幾年前,其實很多人當時集中在中控上面進行創新,但他們沒有看到中控的結構化局限。這也體現了沃可視和全志的眼光,還有他們的創新力和執行力。
根據全志的預測,2016年,智能後視鏡將會向高畫質化(更高解析度的顯示屏、更高解析度的行車記錄)、智能化(實現人機互動-語音控制;夜視功能等)和聯網化(內置3G、4G模塊)發展,這類產品將成為智能交通的一個重要入口;車聯網的「更高維度應用」是在智能駕駛和智能交通領域)。他們也會與沃可視合作推出基於全志T3A處理器的更多智能後視鏡新品。
在全志和沃可視的努力下,再加上政府《十二五計劃》的支持,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工信部在聯合與車載產業相關的上下遊企業來一起制定車聯網行業標準的推動,未來的智能後視鏡,車聯網,將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