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個人類學會抬頭遙望星河開始,無盡的星空就給人類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強烈的嚮往之情並不能拉近人與宇宙的距離,無處宣洩的感情最終只能化作紙上一篇篇動人的傳說。
時光荏苒,隨著伽利略發明40倍雙鏡望遠鏡,那原本極為遙遠的星空,似乎開始變得觸手可及,天文學也從此進入瞭望遠鏡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發展到今天,天文望遠鏡已經不再是早期那種簡陋的構造,而為了滿足更複雜的科研需求,在光學望遠鏡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又發明出了射電望遠鏡。
那麼傳統的光學望遠鏡,和現代發明的射電望遠鏡有何區別呢?兩者又誰優誰劣呢?事實上,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接收的電磁波波長不同(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而因為分工和目的不同,射電望遠鏡和光學望遠鏡也並沒有優劣之分。例如要看非常明確的天體目標,那麼光學望遠鏡肯定要比射電望遠鏡好,因為它有光學鏡頭呈現更為清晰。
迄今為止,人類製造的最大光學望遠鏡,是被置於大氣層外側的哈勃望遠鏡。而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則是位於中國貴州的「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
最早提出建立射電望遠鏡構想的,是包括天文學家南仁東在內的十幾位科學家,他們想在地球電信號環境惡化之前,多接收到一些宇宙中的射電信號,繼而對宇宙又更加深刻的研究和認識。
從1994年7月首次提出概念,到2016年全面建成,22年間幾代科學家將科研熱血拋灑至此。所以對於中國來說,天眼的意義其實並不遜於核武和北鬥系統。
可能看過「天眼」的朋友會對它的造型印象深刻,因為單看外表誰都無法想像,這個直徑500米(精確值488米)的「超級大鍋」,竟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有人曾做過計算,如果將這口「大鍋」中盛滿水,那麼幾乎夠70億人每人分4瓶,可見它的建造難度是多麼的高。
事實上,這個對中國科學界乃至世界科學界,都有著極為重要意義的「天眼」,在建成之初並沒有少遭非議,甚至被一些科學家所警告。
例如著名物理學家,有著「宇宙之王」稱號的史蒂芬·霍金,就在天眼投入使用前不止一次地發出警告,他認為「天眼」的使用將會給人類和地球帶來難以承受的災難。
那麼霍金為什麼要發出這種警告呢?他究竟擔心「天眼」看到什麼呢?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要先來看看「天眼」的主要作用,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現階段,天眼的主要任務就是監聽宇宙中的各種電磁波,然後將電磁波中的噪音分離,剩下有用的信號傳回電腦端分析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