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稱,創造了世界上神經元數量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個計算機被命名為:達爾文鼠(Darwin Mouse),它有1.2億個人造神經元和1000億個突觸,相當於一隻老鼠的大腦。
周二,浙江大學和浙江實驗室負責這臺計算機的團隊正式為它揭幕。據說,達爾文鼠在792個晶片上運行,這些晶片承載著數百萬個人造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是模仿真實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所必需的。
神經形態計算是計算機科學中的一門新興學科。神經形態的字面意思是採取大腦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這意味著試圖讓計算機模仿精細的生理結構,使我們能夠通過使用神經元、突觸、神經迴路等來處理信息。
科學家表示,設計出更像大腦的計算機可能會對人工智慧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人工智慧需要對大量數據進行密集計算。傳統的計算機需要大量的存儲空間和能量來完成這些任務。但是神經形態計算可以幫助減輕這種負擔。
研究小組組長、浙江大學教授潘剛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就像信息被存儲在一個地方,當你想進行計算時,你會把信息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然後在計算之後再把它移回到第一個地方。」
但運輸速度遠遠低於計算速度,使得運輸本身成為一個關鍵的瓶頸。在這方面,人類的大腦甚至遠遠領先於最先進的計算機,因為它在同一個地方處理和存儲信息:在被稱為突觸的神經元之間數以百萬計的連接中。研究人員希望他們能製造出行為相似的神經形態晶片,從而提高效率並顯著降低能源消耗。
用於達爾文鼠的晶片被稱為達爾文2神經處理單元(NPU)。每一個都支持多達15萬個神經元,這就是為什麼僅僅創造出像老鼠大腦那樣複雜的東西就需要數百個晶片的原因。
達爾文2號是去年由浙江大學和浙江實驗室共同開發的,浙江實驗室是一個由省政府、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資助的研究機構。
「達爾文鼠」團隊還開發了「達爾文」作業系統,這是一款神經形態計算機的作業系統。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繼續朝著人類智能的方向開發「達爾文」系列類腦計算機,就像生物進化一樣,提供更強的人工智慧和超低功耗,」潘說。
世界各地的其他實驗室已經在研究他們自己的神經形態晶片和計算機。其中一個著名的超級計算機是SpiNNaker,它代表尖峰神經網絡結構。它是由曼徹斯特大學設計的,並得到了歐盟人類大腦項目的支持。英特爾、IBM和其他公司和大學也一直在設計神經形態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