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護一抹靛藍--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1-01-08 中國科學技術館

     窗明几淨,客廳四壁掛著塊塊藍夾纈,整齊舒展,紋樣古樸、活潑,光從窗戶打進來,屋子裡充滿了江南民間的味道。此為來自溫州的民間文化學者張琴女士在北京的家,傳統印染藏品點綴了她的小屋,儼然一個精緻的民藝博物館。她是一位資深的中國傳統印染織繡工藝和戲曲紋樣的收藏者,「藍夾纈」這個名字便是由張琴命名,她為之做了5年紮實的田野調查。

     5年田野調查

     1971年出生的張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溫州土著。在溫州長大﹑上學和工作。她曾是溫州當地的一名記者,是中國做人文地理採訪較早的媒體人之一,在調查溫州古村落的過程裡,她漸漸接觸到藍夾纈工藝,並喚起她幼時記憶,從此痴迷其中。她自言對藍夾纈最早的印象是鄰家的老太太去世,後輩中一個女人為沒有分到藍夾纈而大哭。她還這樣描述自己兒時對藍夾纈的喜愛:「母親的藍夾纈,作為她的嫁妝,珍藏在柜子裡,只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和所有的衣服被子一起抱出來過太陽——曬黴。在那一天,老家的大院子裡,一床接一床地鋪著媽媽和嬸嬸們的藍夾纈,連綿成片。陽光下,沉靜的藍與白圖案十分賞心悅目,常常引誘我赤了雙腳,趁著大人不注意,偷偷地在上面跑幾個來回。」正是這種好看的藍花布花費了張琴5年心力。

     2001年,當她決定投身研究藍夾纈的時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尚隱沒在藝人的滄桑記憶裡。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琴開始了她的田野調查,穿行於浙南溫州周邊,走訪一個又一個地方,詢問一個又一個老藝人,她勘定了藍夾纈的流布區域,對其工藝流程進行了詳細記錄,並在大量的實物基礎上,指出藍夾纈的主要紋樣是當時流行的戲曲。10多年前,一位前輩在浙江省溫州考察鄉土時曾問過張琴:「田野調查十分辛苦,你依靠什麼去堅持?能夠堅持多久?」她回答:「死心塌地。」她心甘情願地在這條路上探索了十幾年。

     投身夾纈 義無反顧

     「不是親歷者,其實是麻木的。」張琴說。2001年7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到樂清市中雁蕩山區的黃檀硐村調查靛青工藝。但是她在記錄時,發現村子裡的老人們對於二三十年前的靛青往事已記憶模糊,而夾纈在年輕人的記憶裡更是空白一片。張琴也曾是這批年輕人中的一個,她並不知道靛青是用來做什麼的。老人說,靛青是用來染制夾被的,而她又不知道夾被是什麼。童年裡看到的藍花布是碎片化的,因此「記憶很容易被歲月掩埋」。擔任記者期間,張琴曾連續作了兩期藍夾纈報導,但是她並沒有意識到她會和藍夾纈結下更深的緣分。「你從媒體的角度去做,我從專業的角度去做。」一位學者毫無惡意地回答對張琴的角色變換起到了催化作用。於此,她下定決心,從做過的選題中找出一個選題做深、做透。當時有3個選題擺在她面前,即活字印刷、藍夾纈和造紙。最終她選擇了藍夾纈。選擇活字印刷和造紙都要受種種制約,唯有藍夾纈沒有人願意去做。現在回想起來,張琴說,有時候是自己的選擇,也是天意的安排。選定做藍夾纈之後,張琴就朝專業的路線去做了。她很尊崇的一位前輩是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於是買來費孝通的著作,研讀了好幾年社會學理論,然後她又學習日本的工藝口述史經驗,並努力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張琴是一名傳統印染和戲曲紋樣的收藏者,但她更是一位民間文化研究者。2005年2月,她完成了藍夾纈的前期調查工作,受一家知名雜誌的號召,她賣掉溫州的房子,義無反顧地來到北京。就像一場賭博,她為了藍夾纈壓上了自己的一切。5年來,她都沒工作,不是不願意找工作,而是她找到了一條幸福的道路。雖然也是北漂一員,但她卻有著自己心靈的根據地。2010年8-9月,中國藍夾纈藝術展在張琴的籌劃組織下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展出。21世紀初,張琴的著作《中國藍夾纈》和《藍花布上的崑曲》將藍夾纈的研究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是她賦予了「藍夾纈」第二次生命。

     十多年前,她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和藍夾纈走得如此之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為了回贈如歌謠般美麗的夾纈,賜予其藍,藍夾纈得以定名,並且得到了學界的認可。她說,藍夾纈改寫了她的生命,而她為我們留住了歷史的最後一抹靛藍。「終朝採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這兩句描寫戀人相思之情的詩句,或許可以用來形容張琴對民間文化的熱愛與痴迷。10年藍夾纈研究,她完成了一次艱難而純粹的蛻變。

    矢志壯大民族文化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日本走在我們前面很多年。一直都有個人的力量在做民間文化的調查和保護工作,但那力量始終微弱。」這是張琴的個人感受,也是對時代的個體解讀。20世紀50年代,日本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的久保麻紗女士,為了收集藍染土布,走遍了中國地圖上所有帶「藍」的地方。日本民間文化研究者,曾數次組團來到我國大陸研究藍夾纈。據說,他們要證明日本的紅色印染並不是從中國傳承過去的。我國大陸地區則是伴隨新千年的到來才逐漸喚醒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對於這點,張琴言語間明顯滲透著作為國人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警惕意識。

     張琴現為中國民間美術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目前除負責籌建印染專題博物館外,還在全國設點傳承有代表意義的民間紡織、印染技藝。她在繼續關注著藍夾纈,她要探究歷史上複色染變成單色染之謎,同時,她也在作民間染織繡工藝品和戲曲圖像的收藏研究,已有大量收穫。自始至終,張琴的關注方向始終未變:那些普通人在日常生活裡的向美之心,那針線間攜帶的中國民間的活潑生氣。

相關焦點

  • 用一抹靜謐祥和的靛藍敬夏天的故事
    夏日炎炎,橙紅色的碳烤讓人燥熱、懶散,這個七月,不如換一個不一樣的顏色,在質樸的洛帶古鎮,以一抹清爽的靛藍,靜靜地去觸碰夏天的故事。,深沉的積澱,靛藍色的印花布是洛帶古鎮的特色,鱗次櫛比的商鋪裡,總有一抹靛藍悄然的抓人眼球。
  • 導電的奧秘--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長生不老」的動植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 粉紅噪音--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地動儀--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我們愛科學》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 例析二分法的應用--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 例析烴的燃燒規律--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 太空人新套裝--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註冊失敗!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 深海夢魘——八目鰓--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守護」那抹「中國紅」,靠用心更靠科技創新
    近日,記者探訪了這抹鮮豔的「中國紅」的「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吳曉宏教授團隊。↑「天問一號」探測器首次深空「自拍」,五星紅旗在太空閃耀。「守護太空中的一抹『中國紅』,靠用心,更靠科技創新。」吳曉宏介紹,為儘可能將國旗減輕重量、保持平整,確保其歷經太空惡劣環境考驗後仍然鮮豔完好,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科研攻關,開發出特種功能材料。這種材料集抗輻照、低揮發和耐高低溫交變等性能於一體,並經特殊工藝套印在鋁板上。
  • 張潔 科學大眾 的簡介--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嗎--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我們愛科學》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 燦爛繽紛的寶石---蝴蝶的卵--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 山洞主人中華盜龍雪糕--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 我國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太空戰中的天基武器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科學小實驗之浮沉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 家裡來了「神秘入侵者」——鼩鼱--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 丹頂鶴:飛入神話的「仙鳥」--中國數字科技館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