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杜父魚,又稱:太平洋絨杜父魚,俗稱先生魚、疥疤魚。率屬鮋形目杜父魚科絨杜父魚屬。因其穩重少動的性格而俗稱為「先生魚」;也因頭部背面多見瘤狀隆起,皮膚密布小型疙瘩而俗稱為「疥疤魚」。
身體粗圓,略側扁。頭大,稍側扁,背部凹凸不平。吻短,眼小,上側位。鼻孔每側2個。口寬大,前位,斜裂,上下頜約等長。體粗糙,無鱗,被覆骨質瘤狀突起和絨毛狀小刺。側線完全,背鰭2個,第一背鰭很長,鰭棘細弱;第二背鰭短,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但始點稍前。胸鰭圓形,下側位。腹鰭胸位。尾鰭截形,後緣微凹。體褐色或黑褐色,具斑塊,斑點和條紋。頭部具不規則斑紋。背鰭和臀鰭具斑紋。胸鰭、尾鰭具斑塊和多條弧形條紋。腹鰭黑色。頭部下方及腹部灰綠色。
主要分布於太平洋西北部沿岸水體,從白令海峽到黃海都能見到其蹤影。在中國,常見於大連和煙臺長島等地沿岸海域。太平洋絨杜父魚屬於近海底棲魚類,肉食性,主要攝食底層魚類和蝦類等,如鰣魚、玉筋魚等。
絨杜父魚卵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較為適合生產魚子醬。從魚籽醬生產角度來看,太平洋絨杜父魚增養殖前景極其可觀。其肉質也較好,屬於沿海常見的經濟魚類。
絨杜父魚(Hemiptripterus villosus)
拍攝時間:2012/10/12,拍攝地點:金州大李家
審稿人:趙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