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自然界的大力士?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來:螞蟻!
是啊,螞蟻能舉起超過自身體重400倍的物體,也能拖動超過它身體重700倍的食物或物體,相當於一個體重25公斤的小朋友,舉起了10噸重的物體,比如3隻大象!
圖源:https://www.duitang.com/blog/?id=579941342
誰也不可能見到小朋友舉起3隻大象的真實影像記錄,因為這不科學。接下來要欣賞的一組昆蟲科學攝影作品,則生動而真實地記錄了黃猄蟻(Oecophylla smaragdina)如何舉起了龐然大物。
《我是大力士》曾國忠 (中國臺灣) 探路自然特別獎
黃猄蟻是我國南方也是整個東南亞地區常見又有特點的一種金黃色螞蟻。
它們是森林中高效的獵手,會大量捕食巢穴周邊的昆蟲。蟻群中的工蟻運動靈巧更擁有十足的默契,野外常能見到它們集體狩獵的場景。
這幅圖片中黃猄蟻正在搬運一隻雌性繁殖蟻 作者:曾國忠
往往是幾隻工蟻分別用強健的上顎咬住獵物的「六肢」和觸角,進行五馬分屍般的操作,同時釋放蟻酸進行「生化攻擊」,獵物動彈不得,在蟻酸的侵蝕和螞蟻的拉扯下不久便一命嗚呼,不要小瞧了這些金黃色小蟲的力量,工蟻們普遍可以用顎舉起體重50倍的重量——甚至100倍。
這幅圖片中黃猄蟻正在搬運一隻莖甲 作者:曾國忠
除此之外,黃猄蟻還有一個有趣的行為在於它們的建築。黃猄蟻是樹棲蟻類,善於在葉片樹枝間遊走,連巢穴都在樹梢枝頭。它們用樹葉築巢,多隻工蟻拉扯枝條上的葉片使其邊緣靠近,另有工蟻會從舊巢穴中用上顎銜著幼蟲,用幼蟲頭部左右觸碰兩片葉片邊緣,幼蟲會分泌粘液形成絲線,從而粘合兩片葉片。最終會用枝條上的一簇葉片粘合成內部有不同功能區室的「葉子包」作為巢穴,蟻后與幼蟲久居其中。
黃猄蟻工蟻正在建造「葉子包」 圖片提供:金宸
但葉片巢不能持久,包裹住的葉片會逐漸枯萎。加之南方溼潤多雨,不久就會黴變。黃猄蟻會繼續做新的巢穴之後搬家,當小區域內的獵物不足以維持家族生計時,黃猄蟻也會遷徙到更遠的樹上築巢,過遊獵生活。
令人擔心的是野外黃猄蟻面臨著人類威脅。在神奇的雲南菜市場,開水燙熟的黃猄蟻的鯒和幼蟲可能會在三四月份登場,名為「螞蟻蛋」。在日益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今天,好吃、功效、資源豐富其實都不該是「抓來吃」的理由,肆意採捕野外的各類動植物並不符合當代的文明發展,近年來黃猄蟻作為一種相對小眾的經濟動物進入了人工飼養的名單。
雲南市場上的「螞蟻蛋」 ,黃猄蟻的蛹和幼蟲 圖源:www.sohu.com@愛旅遊的哆啦
其實早在公元304年晉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一書中曾有如下記載:「交趾人以席囊貯蟻鬻街市者,其巢如薄絮皆連枝葉,蟻在其中,並巢詞賣。蟻赤黃色,大於常蟻。南方柑橘若無此蟻,則其實皆為群蠹所傷,無復一完者矣。」可以算是最早的」生物防治「案例。如今現代人追求生活質量,重視食品安全,使用黃猄蟻這一「傳統」方法值得被重視。當然生物防治也有很多門道,引種的種類數量甚至種源都要深思熟慮,畢竟生態系統是極其複雜且精妙的。
圖源:sucai.redocn.com
這組昆蟲科學攝影作品的作者曾國忠,是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位老年志願者,他每年都會投稿參加兩岸科學攝影大賽。憑藉自己較好的攝影技術,再加上日常受博物館薰陶而積澱的科學基礎,每年也都會有所斬獲。這組作品拍攝於臺灣省臺中市豐原山區,是他近些年關於自然觀察和記錄的新收穫。
親近博物館、走進大自然,必然能夠更多發現身邊、發現自然界中的有趣事物。
公眾號名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微信號:bjast-wx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