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直以來對外太空便存在著巨大的好奇心。古代便有「嫦娥奔月」的傳說,又有算士同時觀察星象推算將來會發生的事情。連文人的詩詞筆墨中都有不少描寫「明月以及星空」的佳作。一直到2003年10月15日,登陸太空這個美麗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中國第一位進入到太空的太空人,名叫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徵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在歷經20多個小時的載人航天飛行後,成功返回地面,我國的航空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實際上這次太空之旅是經過了近十年的準備,才最終完成的。從1995年10月 ,中國便開始了第一批航天員的選拔。選拔的條件極為的科苛刻,從空軍殲、強擊機飛行員中挑選出精兵強將數千人成為首批預備員。最終楊利偉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第一位進入到太空的太空人。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是第一批登陸太空的太空員。在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登陸太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太空人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登陸太空。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載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登陸太空。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太空人 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登陸太空,以及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太空人景海鵬、陳冬登陸太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偉大的飛行員們在探索太空後飛回地球。出倉的時候都是被架著出來的,於此同時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都是坐在椅子上,即使是有領導前來慰問也是坐在椅子上進行的。
這並不是因為太空人子在外太空進行任務累了的原因,而是出於對太空人的健康考慮。剛剛返回地球的太空人,落地後的行動都要萬分小心,一小小心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我首先我們知道,地球和外太空的環境差別巨大。在外太空是完全失重的狀態,失重的不利影響很大。除了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出多種空間疾病,且發病率極高。
所以如果是長時間地在失重的狀態下,突然一下子回到了地球。身體是無法適應的,之所以要坐著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就沒有辦法活動,肌肉便得不到鍛鍊,產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可能會發生肌肉萎縮和嚴重的骨質疏鬆。
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太空人身上所穿的太空衣至少有數十斤重。如果隨意走動或者戰立,會發生骨折的現象,甚至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更嚴重情況,所以規定太空人在下艙之後是不能亂動的。太空人們為了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承受著危及健康甚至是生命風險。但他們在接受採訪時的笑容卻又是那麼的燦爛,這正是他們偉大的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