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習樂理?
可能一些世界級的吉他大師也甚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許多吉他新手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圖表或是原點和線,還是不相信這些是互相關聯的。業餘演奏手經常拒絕學習樂理,他們覺得樂理是沒用的。
書上面寫的或者網上的對樂理的解釋已經過時了—甚至更糟的是,是由那些對樂理其實一無所知的人寫的。由於現實和理論的脫節,學多新手將這些重要的知識全部丟棄,直到許多年後才意識到。
學習樂理不是可選擇的,而是必須的任務。所有的音樂家都會有一個系統來理解音樂是怎樣工作的,這些系統可以被標準化或是作為演奏者自己獨有的非正式話的見解。一旦你開始與其他樂手一起演奏,或與世界上各種各樣的音樂形式接觸後,理解標準音樂理論就顯得格外重要。學習這個系統其實更快, 因為它已經存在於這裡了。就比如你沒道理重新發明新的代數法一樣。
本日目標
下面我們要學習一些音樂術語。
音樂
音樂 是對聲音有意識地安排。可以是讓人愉快的聲音,也可以是令人恐懼的聲音等等。
音高
音高 是聲音相對的高度或低度。如果你彈 open A 弦,會發出低音,如果你彈撥第七品位上的弦,會發出比較高的音。音高也用來表示音準的程度,大多數音樂人同意這種說法,任一音符都代表了一個科學性的音高。吉他上第七品位的 「A」 應該產生440hz的振動,也就是每秒鐘440次的循環。如果你現在彈奏A音,然後聽一下標準的A音,如果你的音太高或太低,就說明你走音了。
節奏
節奏 是以時間為基礎的音樂組合。有些節奏包含了音高 (例如吉他掃弦),但其餘的聲音是很複雜的,而且不被認為是音高。想像兩塊木磚互相敲打,發出的聲音或高或低,但大多數人並不把這當作音樂的音符。 演奏者跟著拍子彈出節奏,就叫節拍,用術語表達就是 beats per minute (BPM)。演奏者用 100BPM 的速度將會彈奏出這個節拍韻律的節奏。比如,他每兩拍彈一次,或每一拍彈兩次,後者就叫作節奏細分:一拍被等分為兩份。
泛音
泛音 是多個音高同時發出聲響。我們可以通過結合不同的音高,創造出不同感覺的聲音。嘗試著彈一個 C大調和弦,然後彈一個 小調和弦,這兩個既相似又有不同的感覺。一個泛音中有越多的音高,它就越複雜。所有被同時彈奏的音高會帶給泛音它獨特的感覺。如果你彈 C音,然後我彈 E,另外一個人唱 G音,我們就會創造出 C大調和弦—泛音。
旋律
旋律 就是一系列的音高,通常比音樂中其他音高,它們隨著時間釋放,就想告訴你一個故事。在流行音樂中,旋律是歌手唱出來的一部分,而且泛音一定至少存在於另一種樂器中。旋律是使人們記住這首歌的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數人不能完完全全地記住某一個和弦是什麼樣的,但沒有人會忘記旋律。
音色
音色 是讓音符聽上去特別的特性。想像一下你聽到一個吉他手用吉他彈了一個音符,然後他唱出同一個音。如果你被蒙住眼睛,你大概也能輕易地分辨出哪個是吉他發出來的聲音。這是因為,不談節奏和音高,每一種音樂都有它們自己的特點,因為樂器和樂手的音色都不同。
力度
力度 是音樂的強和弱。在1791年,經典音樂編曲家Joseph Haydn 編寫了交響曲 「Surprise Symphony.」 歌曲的開頭聽上去像低吟耳語,聽者越湊越近,也還是難以聽清。突然間,整個樂隊突然彈了一個非常響的和弦,震驚了當時第一批享受這首交響樂的聽眾。這是早期樂壇上的好笑的事兒,Haydn當時可能邊笑邊走回家吧。然而當代音樂的音量的變化變少了,力度卻依舊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