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後,人類就把一夫一妻寫進了法律,但是出軌,小三的劇情也是時有發生。那麼動物界呢?在動物界一夫一妻普遍嗎?
真實的結果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在動物王國一夫一妻並不流行。大概只有3%的哺乳動物實行一夫一妻制。
同時,儘管95%的鳥類在至少一個繁殖季內成對出現,但是人類給鳥類做親子鑑定試驗顯示 鳥類世界裡儘是偷腥者。
渣男渣女最多的鳥類要數細尾鷯鶯,它們雖然表面結伴終生,並且 如果你只是在整個繁殖季的白天內觀察一對鷯鶯,可能會覺得它們挺忠誠的,但是當夜幕降臨,它們就在在夜幕的遮掩下去偷吃了。
通過無線電發射器追蹤其行蹤,研究者發現有生育能力的雌性每天黃昏前都會飛到其他地方,時間只有15分鐘 不過顯然夠長了。DNA測試顯示 只有25%的壯麗細尾鷯鶯是其父親真正的後代,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都成綠頭翁了。
還有一種鳥,可能對於國人來說比較吃驚的,那就是鴛鴦,在中國鴛鴦是代表夫妻的,而且是長相廝守那種,比如古人有詩云: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但是其實鴛鴦也不是一夫一妻的動物,它們只會在春季的生殖期和伴侶在一起,當生殖期一過,它們也會分道揚鑣 ,而且甚至有些鴛鴦在生殖期內也會尋花問柳。
其實從生物學角度而言,其實一切都是為了物種的延續。與一方結對但同時與多方交配,比絕對的性忠誠要有意義的多,對鳥類而言 結對很有意義 因為幼鳥需要極多的關照,如果雄性繞在周圍幫幫忙的話繁衍的成功率更大。
另一方面 把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很危險,因此雄性在可能的情況下把基因散播到其他巢內,也有它的道理。
當然雌性只能抱一個窩,但它們可以和其他雄性私交 讓後代有更多的多樣性。偷吃可能也可以解釋一夫一妻制物種間後代與父母間的令人意外的外表差異。
我們早就對這種全無一夫一妻制的物種間「夫妻」二者,有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因為如果雄性打算與其他多個雌性結對,它就得贏得雌性歡心,同時提防其他情敵。千世萬代後 助其成功結對的特性會越來越顯著 即使它們沒有其他任何用處。
比如,為了獲得領地內與雌性猩猩獨一交配權而與他者大打出手的雄性猩猩比雌性大得多。而一夫一妻制的長臂猿雄性與雌性的身體大小相近。
現在該說說我們的祖先了——晚期智人,他們雌雄性間的差異也很明顯。但還不清楚這是否足以證明,我們的祖先和猩猩一樣後宮三千,抑或是我們的根植於鷯鶯般一夫一妻但偷情成性的社會裡。
但有一點很清楚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一夫一妻極為少見 不偷吃的一夫一妻更罕見。
不過,雖然極少,但是動物界還是有真愛的,
其中最生死不離的例子就是奇異雙身吸蟲
它們真的是對方的另一半
當兩隻年輕的吸蟲相遇時
它們就融合在一起 形成貌似單一的有機體
這種忠貞的感情在它們漫長的一生內絲毫不變。
喜歡此文,請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