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已攻入柏林,希特勒與前一天才剛剛舉行婚禮的妻子愛娃雙雙自殺身亡。據說希特勒死後,他的屍體由部下焚燒,但骨灰被蘇軍收走,輾轉各地後撒入易北河。之所以沒有為希特勒建立一座墓碑,是因為蘇軍擔心墓碑會成為殘存納粹分子的聖地。
▇希特勒與愛娃。在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後,雙雙自殺。
實際上,仍有一部分人相信"希特勒沒有自殺仍在世上某個地方活著。"基於這個邏輯,就出現了許多傳言。有人說希特勒乘U艇逃出了德國,之後去了南美洲;又有人說希特勒躲在南極的德軍秘密基地等等,甚至還有催毀德軍在南極的秘密基地的遊戲和電影存在。
在這些傳言中,也並非全屬原編亂造,至少納粹德國打算在南極建造基地是屬實的。不過,他們打算建造的基地並非軍事基地,而是一個捕鯨站,為了獲得鯨魚的脂肪,即鯨油。
▇鯨油是當時多種產品的重要來源。
1、德軍南極探險的背景
1933年1月,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他一開始就推行第一次"四年計劃",這是一次用四年時代復興德國經濟的計劃。在此計劃下,德國的失業率大幅下降,國民收入增加,經濟迅速得以恢復。
1936年夏,希特勒開始實施第二次"四年計劃",此次計劃才是他最想實現的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用四年時間改革能夠承受戰爭的經濟結構",即擺脫對外國物資的依賴,包括原材料等各種物資,實現自給自足。
鑑於一戰時協約國的封鎖給德國造成嚴重後果的教訓,納粹政府在開戰前的六年時間裡一採取各種措施減少對海外農產品的依賴,這些措施包括利用農業機械和化肥擴大本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代用食品的生產,擴大糧食及油脂的戰略儲等。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到1939年二戰爆發時,德國對進口食品的依賴從1933年的25%減少到了15%。
雖說當時德國在麵包、土豆、食糖、乳品、肉類和一般蔬菜方面已經實現自給自足,但在油脂方面仍嫌不足。德國在油脂方面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鯨油。鯨油是德國人必需要的生活用品人造黃油和肥皂、軍事用炸藥原料硝酸甘油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而德國所需的鯨油主要依靠進口。德國是挪威鯨油的第二大出口國,每年要購入20萬噸。
▇一、二戰時的德國有各種代用品,人造黃油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至1940年德國已是人造黃油產量第一的國家。
如此重要的物資卻需要依靠進口,對於即將發動戰爭的德國來說是不利的,因為黃金和外匯主要集中購買無法實現國產的重要軍事物資。為了填補"鯨油逆差",在南極投入本國的捕鯨船隊實現鯨油的國產化成了德國的當務之急。他們需要在南極大陸東經20度至西經20度之間尋找一個不會受到英國等國幹涉的安全港口,建立捕鯨站。據說也有在南極建立軍事基地的打算。
2、第三次南極探險隊
在希特勒上臺前,德國曾有過兩次南極探險,不過都是以科考為目的。1937年,一支由捕鯨船"沃爾特·拉烏"號(Walter Rau)率領的8艘捕鯨船隊浩浩蕩蕩開往南極捕鯨,最終,他們獲得了18246噸鯨油和大量的鯨肉。1938年成功回到德國。此次捕鯨船隊的成功,進一步促使了德軍制定第三次南極探險隊的計劃。
第三次南極探險隊獲得了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的全力支持,他是希特勒第二個"四年計劃"的全權負責人。1938年7月,德國海軍軍官阿爾弗雷德·裡徹(Alfred Ritscher)被選為探險隊隊長。他曾參加過一戰,此前還有過北極探險的經驗,還曾在漢莎航空公司任職。此後給探險隊準備的時間並不多,只有短短數月時間。首先要將彈射船"施瓦本"號立即投入破冰船的改造,其次要召集一批生物學家、海洋學家等相關領域的科學和探險隊員,還準備了兩架水上飛機,一架名為"信風",一架名為"北風"。
▇德國海軍軍官阿爾弗雷德·裡徹。
1938年12月17日,探險隊一行從漢堡港向南極出發,船上有33名探險隊員和24名船員。1939年1月19日,到達南極大陸的瑪莎公主海岸(這是挪威的領地)。探險隊員隨即沿著海岸將國旗插在浮冰上,並以船名為該地命名為"新施瓦本"。
▇德國第三次南極探險隊發現的"新施瓦本"。
之後,探險隊建了一個臨時基地,分成幾個小隊連續數周沿海岸徒步行走,記錄下山丘等明顯的地理特徵。同時派出兩架水上飛機往內陸進行調查,總共7次。飛機進行調查的時候,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會投下長1.2米的鋁箭。這種鋁箭的3羽鋼製箭尾為30釐米長,上面有"卍"字的浮雕。據說此前隊員還在奧地利的巴斯特澤冰川練習投擲。
另外,對於德軍關注度高的區域,還進行了8次飛行調查,航拍了逾16000張照片。雖然大部分照片在戰火中遺失,仍有一小部分保留到了戰後,由阿爾費雷德整理出版。
▇發現"新施瓦本"的"施瓦本"號。上空盤旋著一架水上飛機。
1939年2月6日,探險隊離開南極大陸,途中還順道在南大西洋的布韋島和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進行海洋學的調查。1939年4月11日回到漢堡港。
3、謠傳四起
第三次南極探險屬於德軍的一次機密行動,直至二戰結束,德國的普通民眾都不知道此次探險行動。不過,德軍後續對"新施瓦本"的各種探險因為戰爭的爆發而終止了。最終德國也沒有正式宣布對"新施瓦本"的主權,捕鯨站、軍事基地更是沒了下文。直至1981年,德國才在"新施瓦本"設立了第一個永久基地格奧爾格·馮·諾伊邁爾站。
德國投降後,德軍南極探險一事被公開,再加上德國投降兩三個月後有兩艘U艇沒有回國投降而是駛往阿根廷等事情的發生,當時就引起了阿根廷媒體的猜測:"希特勒和納粹黨殘部乘U艇秘密逃匿南極的秘密基地。"一時之間,以"南極有納粹黨殘部藏匿的軍事基地"為主題的謠傳四起。
▇一石激起千層浪的U-977號。
1946年至1947年,美軍在南極大陸舉行稱為"跳高行動"的軍事演習,1958年又有消息稱美國在毛德皇后地進行核實驗,有人又將此前的謠傳結合起來,產生了各種陰謀論和更荒誕無稽的說法,比如"跳高行動是為了摧毀德國的秘密基地"、"核實驗是為了銷毀所有的證據"、"納粹殘黨至今還躲在南極的地下基地研發UFO,飛到附近的飛機全部被擊落"等等。
實際上,這些謠傳的背後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德軍只是為了獲得生產人造黃油等重要產品來源的鯨油,打算在南極建造一個捕鯨站而已。不過,納粹黨行事不按常理出牌,說他們在南極建造了軍事基地相信不少人也願意相信吧。
德軍支持下的第三次探險隊的調查本身具有很強的學術性,但因其動機是"實現承受戰爭的經濟體制",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和平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