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空氣主份轉化化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啟動會暨年度交流會在北京大學召開。該項目由北京大學牽頭,聯合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謝心澄院士、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楊俊林研究員等7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工作人員出席會議;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黃如、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書記馬玉國、院長陳興、北大科研部副部長蔡暉等7位依託單位有關領導出席會議;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唐勇院士等9位領域資深專家、項目合作單位麻生明院士、施章傑教授、陳萍研究員、鄧德會研究員等出席了本次會議。
謝心澄院士在致辭中表示,基金委對「空氣主份轉化化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高度重視和期待,再次強調了學科深度交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黃如院士代表北京大學由衷感謝基金委的大力支持,表示會全方位支持該項目的實施以及提供完備的科研支撐條件。項目負責人席振峰院士對該項目的重大意義、項目主要研究內容、學科交叉融合研究計劃及項目整體主要工作進展等進行了詳細匯報,項目骨幹成員麻生明院士、施章傑教授、陳萍研究員、鄧德會研究員相繼就各課題的研究策略、研究思路及工作進展、未來工作計劃與目標作了匯報總結。
報告結束後,與會專家們對該項目研究進展提出了一些指導與建議,指出項目組成員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優勢互補,力爭研究過程的一體化。最後,楊俊林研究員對本次會議匯報情況作總結講話,表示「空氣主份轉化化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具有挑戰性和前沿性,並強調了吸引和凝聚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2020年11月25-26日,以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啟動會暨年度交流會在雲南昆明順利舉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常務副主任馮雪蓮、基金委生命科學部環境與生態科學處副處長兼生態學項目主任趙桂玲、北京大學科研部基礎辦主任楊凌春等出席會議並致辭。會議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參事徐嵩齡研究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黃耀研究員、中山大學餘世孝教授、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張全發研究員,北京大學唐豔鴻教授、劉鴻雁教授、賀金生教授、沈澤昊教授等專家出席指導,項目負責人方精雲院士、項目骨幹、任務承擔人和博士後、研究生等70餘人參加了會議。
馮雪蓮主任表示,基金委對「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高度重視和期待,強調了骨幹間有機聯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力求打造生態系統和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學術高地。楊凌春主任代表北京大學由衷感謝基金委的大力支持,表示會提供完備的科研支撐條件、全方位地支持該項目的實施。
會上,項目負責人方精雲院士介紹了項目的重大意義、核心研究內容、及整體工作進展等。項目骨幹地理所於貴瑞院士、牛書麗研究員,植物所楊元合研究員,北京大學王少鵬研究員,以及七位任務承擔人員分別對研究進展、階段性成果和下一年工作計劃等做了匯報。報告議題涵蓋「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碳氮水循環耦合過程及機理」、「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梯度的響應和機理-控制實驗研究」、「凍土碳氮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食物網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等方面。項目實施以來,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已發表和錄用論文68篇, 含SCI論文62篇,包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Ecology Letters等主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項目組專家對項目已取得的工作進展和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對研究內容和前景等方面進行了討論,對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工作重點等進行了集中討論並提出建議,認為中心在發展新概念與新理論、開發新模型、跨學科交流和團隊優勢互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建議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管理。討論結束後,方精雲院士進行了總結髮言,希望各項目骨幹在專家建議的基礎上加強資源整合,促進交流合作與互補,在項目今後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11月9日,中國海洋大學在官網發布消息,由學校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多場多體多尺度耦合及其對海工裝備性能與安全的影響機制」(以下簡稱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獲批實施。該中心由學校李華軍院士作為負責人,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共同申報,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評審程序批准立項,資助期限5年,直接經費6000萬元。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是我國海洋工程領域首個、山東省唯一一個基礎科學中心。
11月11日,西北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消息,由西工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魏炳波院士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超常調製特種金屬材料」,經歷了通訊評審、會評答辯、專家組現場考察和評審委員會評定等嚴格的評審程序後,最終獲得資助。該項目是學校首個獲資助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目前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經費額度最高的項目(直接經費6000萬元),項目的合作方為中科院物理所沈保根院士團隊。
11月1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天際新聞網發布消息,「氣候系統預測研究中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立項資助。這是學校獲得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這是南信大繼2019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之後,在國家級科研項目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該項目由王會軍院士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多輪評審程序,正式獲批。資助直接經費六千萬元,研究期限五年。該項目聚焦提檔氣候預測科學水平和準確率,將為我國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科技支撐,整體提升我國在氣候預測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11月13日,復旦大學信息公開網發布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正式獲批立項。該中心項目由趙東元院士領銜,聯合中石化上海石化院共同申報,經過通訊評議、會評答辯,於9月中旬順利接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組織的專家現場考察。該項目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項目資助期限5年,直接經費6000萬元。
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教授牽頭申報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正式獲批,成為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中心依託中南大學,聯合了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湖南工商大學、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深圳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相關領域的高水平研究團隊,並吸引一批國內外頂尖學者與具有潛力的青年學者開展合作研究。
二、重大項目
重大項目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及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超前部署,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研究,充分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項目立項結果,「中國中西部典型盆地陸相頁巖油形成演化與富集機理」獲立項。該重大項目由北京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共同承擔,項目直接經費1796.68萬,項目負責人為金之鈞院士。
該重大項目包括5個課題,我校石油工程學院主持其中1個課題。課題為「陸相頁巖油流動機理與有效開發方式」,獲直接經費349.6萬元。該課題以中國中西部鄂爾多斯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陸相頁巖油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全新的實驗方法,表徵不同巖相組合模式和不同熱演化階段頁巖油的微觀流體分布特徵,揭示多相流動機理。開展利用天然能量開採和注CO2方法的室內物理模擬實驗,確立有效的開採方式。在此基礎上,開展各種巖相組合類型儲層中的多相流動模擬,確立不同類型陸相頁巖油的有效開發模式,為中國中西部典型陸相頁巖油有利區評價和高效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由我校牽頭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移動通信的模塊化射頻電路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正式獲得立項資助,項目直接經費1783萬元,這是我校首個作為牽頭單位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是我校科研工作的又一項重要突破。
該項目由我校劉元安教授主持,設有5個課題,分別由劉元安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褚君浩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馮全源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吳林晟教授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楊凌教授承擔。該項目針對未來無線通信覆蓋變革的發展趨勢,開展多模多頻移動通信中大規模射頻電路資源模塊化可復用體系與控制基礎理論、復用方法和電路結構、射頻材料與大範圍切換和功率器件、綜合集成方法和驗證研究,旨在解決多域多徑配置、規模資源降維、全徑快速切換三個關鍵科學問題,建立射頻電路模塊化結構體系和構建方法,研製復用度或通道比不小於5的模塊化可復用射頻系統樣機,進行多制式(多波形)、多通道(MIMO)並發多頻(頻譜聚合)等2-3個典型場景綜合試驗驗證,為提升無線通信頻譜效率、能量效率和射頻電路利用率奠定系統性和一體化理論與技術基礎。
唐輝明教授主持的項目名稱為《重大滑坡預測預報基礎研究》。該項目以重大滑坡預測預報為目標,聚焦滑坡演化過程與物理力學機制核心科學問題,凝鍊了滑坡啟滑關聯機制、滑坡啟滑物理力學機制、滑坡過程預測預報理論三個關鍵科學問題;以滑坡孕育過程為基礎,提出重大滑坡的啟滑分類;揭示鎖固解鎖型、靜態液化型和動水驅動型滑坡啟滑物理力學機制,建立相應的啟滑判據;創立基於物理力學過程的滑坡預測預報理論。通過項目的實施,可奠定三類重大滑坡預測預報的地質、力學與物理基礎,引領重大滑坡預測預報研究,保障國家重大戰略順利實施,服務國家防災減災重大需求。
夏帆教授主持的項目名稱為《基於納米孔道電荷傳輸的單分子單細胞精準測量》。生命體系中單分子單細胞的精準測量不僅是分析化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更是化學工作者為「健康中國戰略」做出貢獻的重要途徑。該項目擬聚焦於具有納米級孔道結構這一最基本的限域電荷傳輸界面,探索傳感界面結構、電荷傳輸、測量精準度之間的內在關係,提出原創的納米孔道測量新原理,將生命分析測量從宏觀界面推進到納米限域界面,從分子整體行為測量推進到單個分子、單個細胞差異性研究,有望成為現有基礎分析化學研究方法和理論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催生和引領蛋白質單分子測序、生物化學反應動態測量以及高通量疾病早期篩查等方向的研究。
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項目獲得重大項目資助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化學研究所邢獻然教授團隊牽頭的「固體結構的化學調控與功能強化」項目獲得重大項目資助。北京師範大學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彬教授牽頭申請的「韌性城市若干風險防控管理研究」重大項目獲批,標誌著北師大在推進該領域研究與實踐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該項目周期5年,由北京師範大學陳彬教授牽頭,主要依託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和環境學院,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研究院、水科學研究院、人工智慧學院、系統科學學院、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地理科學學部等單位相關領域專家共同參與;參加單位還包括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工商大學等兄弟高校。如何選擇SCI期刊,也是一門技巧。「51選刊」應此而建,目的主要是幫助大家選擇擬投稿的SCI期刊!「51選刊」目前已開通:SCI期刊自引率、版面費、是否屬於OA期刊、年發文量、投稿難度、投稿網址等功能!歡迎大家關注!
掃描二維碼即可關注「51選刊」 (ID: woyaoxuan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