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動漫遊戲以及很多文學作品中,弓箭手的形象大多都是身材瘦削纖細,近戰能力較弱的形象。很多文藝作品中的弓箭手都是容貌俊美,比如《魔戒》中的精靈王子萊戈拉斯。甚至還有很多女性形象以使用弓箭著名,比如《飢餓遊戲》的女主角凱妮絲,《犬夜叉》裡的女主角戈薇等等。很多小說的描寫也經常見到衝入地方弓箭手陣型,脆弱的弓箭手臉色煞白一鬨而散的橋段。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弓箭手到底是什麼樣呢?
創作於二戰時期的《魔戒》作為歐美現代奇幻文學的「開山鼻祖」,它對於此後出現的奇幻文學以及衍生的奇幻題材的電影、動漫、遊戲,都產生了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中容貌俊美擅長射箭的精靈族的形象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現在所有文藝作品中的精靈族形象都是來源於此。所以各種文藝作品中容貌俊美擅長射箭的形象的主要來源大多也都是借鑑了《魔戒》中精靈族的設定。
而遊戲中一般出於平衡性的考慮,弓箭手如果設定為遠程強大,近戰也很強大,那麼這遊戲實在難以玩得下去,因為別的職業沒人玩了。同樣女性的生理結構先天弱於男性,女性形象如果手持巨斧、大錘與男性角色進行廝殺顯然違和感比較大,於是女性戰士形象往往選擇作為遠程的弓箭手,夠帥氣也夠優雅。男性角色主要作為近戰肉盾,女性角色作為遠程輔助不擅長肉搏近戰,這樣還能有很多英雄救美的劇情,有利於劇情的平衡,如果男主角或是女主角都是射箭、肉搏全能,劇情的平衡性也會丟失。
另外,西歐的文化中,對於弓箭手的地位也並不重視,西歐中世紀騎士教育的主要內容「騎士七藝」分別為:騎馬、遊泳、投槍、擊劍、打獵、弈棋和吟詩。並沒有射箭這一條,遠程武器選擇使用投矛而非弓箭。雖然說並非西歐騎士都不會射箭,但確實相對來說,西歐騎士對於射箭來說並不重視。
鎖甲時代還有會射箭的騎士老爺,但是到了板甲時代,板甲的構造來說根本無法射箭,板甲的大護肩導致肩關節活動並不靈活,難以做出開弓射箭的姿勢,鐵手套有會刮弓弦,所以板甲騎士是沒法射箭的。不過板甲是伴隨著火器一起出現的,相當一部分板甲騎士們選擇直接攜帶火槍來作為遠程武器。騎士們對於弓箭的不重視,就導致了西歐文化中普遍更崇尚近戰,弓箭手的地位相對較低,頗有真男人就應該拿劍去砍人,只有菜狗才會在後面放冷箭的意思。所以歐美的文化體系中的文藝作品裡,弓箭手也往往只會遠程而近戰能力匱乏。
但是在中國乃至受中國影響的東亞文化體系中,弓箭是一項非常受重視的技能,與西歐的「騎士七藝」不同的是,中國古代的「君子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就有射箭這一條。所以在中國文化中,弓箭手往往都是膀大腰圓,描寫都是能開幾石弓,一頓能吃幾斤肉的形象。中國文化裡普遍覺得真漢子就應該虎背熊腰力大無比,能騎得了烈馬拉得開硬弓。所以即便花榮這種水滸傳描寫為「齒白唇紅,眉飛入鬢」的美男子,在傳統繪畫中也往往是膀大腰圓的美男子形象。
所以在中國古代,往往拿控弦之士作為戰士的計量單位,拉出去嚇唬人喜歡說有多少控弦之士,潛臺詞就是說我這可都是真戰士,不是拿個木棒就拉來充數的壯丁。而中國古代的盔甲,結構上對於肩關節肘關節的靈活性也更為重視,都是以不影響開弓射箭為先決條件,同樣為了保證射箭,都是沒有鐵手套這種護具的。而中國武舉科目中射箭也一直都是必考項目,這就決定了在中國文化裡,往往都是力大之人擔任弓箭手。
中國古代戰弓的拉力,總的來說拉力差距都不大,畢竟人的體格沒有太大的變化,戰弓的拉力自然也難以產生較大的變化。以宋代戰弓的拉力來說,一般分為八鬥、一石、一石二。在宋代1石合92.5宋斤,1石大米即59.2公斤。所以宋代八鬥、一石、一石二大約等於現在九十磅、一百三十磅、一百八十磅左右的弓。到了清代弓拉力單位是力,康熙以前八旗戰弓的拉力為8力以上,清代一力為九斤十四兩,約13磅,8力約為104磅,約為47kg。更不用說清代12力以上為虎力,那就是70kg,156磅。最高有15力的弓,195磅,88kg。英格蘭長弓根據出土實物及復原品的多次檢測,其平均拉力約為160磅左右,基本等於清弓虎力的標準。總體來說跟清代初期戰弓拉力基本差不多。當然因為時期不同,往往開國時期徵戰天下用的戰弓拉力都較大,而後期天下太平後軍備廢弛戰弓拉力標準也只能相應降低。
那麼中國古代的弓箭手是個什麼概念呢?不算那些後期軍備廢弛開不了硬弓的退化標準,就按清代初期戰弓最低8力標準47kg算,開弓主要用背闊肌發力,發力方式接近健身中單臂俯身啞鈴划船的訓練,所以相當於能單手拎起47kg的啞鈴做單臂俯身啞鈴划船的動作,才達到能開8力弓的標準。相當於彎腰單手拎起一名苗條的女性。所以這麼大力氣的戰士,顯然不會只讓他們射幾箭然後就後撤打醬油去。
所以這些力氣很大的弓箭手往往也都穿著重甲,這一身力氣不穿重甲豈不是浪費?中國各朝代重甲戰士的繪畫、石刻的形象來說,很多都是帶著弓箭的,甚至宋代的《大駕滷薄圖》中人馬具裝的重騎兵都帶著弓箭。當然都穿上重甲了,自然也不可能只裝備弓箭,肯定還是要配一些近戰武器的。當然各朝各代甚至不同部隊所配備的近戰武器皆有不同,我們找點比較詳實的記載作為代表來看看即可。
鄭成功著名的鐵人軍在《從徵實錄》中有記載:「每班帶班長六員,配雲南斬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夥兵三名,挑帶戰裙、手臂、披掛隨後,遇戰便穿帶,行伍免勞頓。」 而在《臺灣外記》卷四也有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馮澄世,監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所以一身鐵甲的鐵人軍,使用的武器所有人都帶弓箭以外,還會拿斬馬大刀。
上圖為《經國雄略》中記載的鄭成功部隊所用兵器圖樣。其中有鐵人軍所用的斬馬刀。可以看到是長杆大刀,這就是中國重甲弓箭手們所用的近戰武器。所以如果有人穿越回中國古代,被拉去當兵,打起仗了拿著盾牌往前衝,頂過密密麻麻的箭雨,總算衝到陣前,可能會以為能看到一群驚慌失措的小白臉。然而迎接他的多半是一群膀大腰圓一巴掌寬護心毛的肌肉兄貴,獰笑著從背後摸出一人多高的大刀。最讓人絕望的那些肌肉兄貴可能還穿著全身鐵甲,畢竟現實裡不會去講平衡性。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