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中寫道"修身其次家齊,家齊其次國治,國治而後天平",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對"家"有著特殊的感情,而家的體現就是房子,所以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要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而關於房子這件事,則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高房價,讓一些人成為"房奴",也讓一些人成為大富豪。在香港有一位超級大富豪,39歲時依然一身肌肉,光靠租金年收入就高達百億元,他就是香港第一老闆吳宗權。
開豪車的不一定是有錢人,可能是司機。穿布鞋的不一定是農民,有可能是企業家,不能以貌取人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
1978年出生於香港的吳先生(現年42歲)是一位肌肉發達的遊泳運動員,他的身材像健身教練一樣健美。和那些經常登上香港富豪花邊新聞的人不同,吳宗權很低調,網上能查到的新聞都與該集團有關。
低調的吳宗權能力並不低調,他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建築學學士學位,2010年前後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具有出色的專業能力。大學畢業後,吳宗權曾在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工作過一段時間,2005年正式加入家族產業會德豐集團。
該集團更為公眾所知的是由吳宗權的父親吳光正掌舵,吳光正在6年前正式卸任,由兒子吳宗權接任,高調是一種自信,低調是一種謙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但總體而言,這個社會還是偏愛低調。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經濟發達,充滿機遇和挑戰,也是寸土寸金之地,而內地近年來房價飆升,早在一二十年前,香港房價就高居不下,有不少曾經的一線明星還在租房。房價的快速發展,直接促成了很多人依靠房地產致富。
比如香港首富李嘉誠,他很早就涉足地產業,無論是在紅磡還是新界,都有很多產業,在香港,除了住宅,寫字樓和超市的租金也很高,比如李嘉誠的和記大廈,每年光是租金就高達10億元,僅靠各大地產的名頭,李嘉誠就賺得盆滿缽滿。
而吳宗權在房地產方面的收入甚至遠高於李嘉誠,現在香港的時代廣場和海港城,幾乎每個來香港的遊客都會去這兩個地方"打卡",而他們背後的主人就是吳宗權。
海港城曾被譽為全球租金收入最高的購物中心,也被稱為世界頂級購物中心,它佔地近200萬平方英尺,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全球各大奢侈品牌爭相落戶於此,僅今年它一家的租金就超過了100億,並且還保持著連續增長的態勢。
除了這兩個大鋪位,同樣在香港擁有物業的吳宗權也有6個,每年吳宗權靠這些鋪位可以收到151億元的租金。
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由於內地人口基數大,發展潛力大,很多港商都來內地投資,吳宗權在內地也有大量產業,他在成都、上海、蘇州、廣州等地有多個購物中心,每年租金近10億,吳宗權年收入超過160億元,稱他為香港第一老闆毫不為過。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吳宗權的各大房產也不是一天擁有的,他的大部分資產都是繼承的家產。
吳宗全的祖父是"世界船王"包玉剛,父親是船王的二女婿。1979年,吳光正代表包玉剛收購了九龍倉。吳光正後來決定拆掉九龍倉的碼頭,把它變成一個購物中心。才有了現在的時代廣場、海港城、尖沙咀。
1991年,船王去世,他把碼頭讓給了吳光正,5年前,吳光正宣布退休,吳宗權正式成為吳家的掌門。
在吳宗權掌權前,很多人認為他可能是祖上蔭庇的"花花公子",但後來吳宗權率先完成了分拆九龍倉的工作,將九龍倉的主要業務轉移到內地,在內地發展酒店和商場,並在重置後為會德豐帶來高回報。吳宗權的出色表現也向大家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頗有父親之風。
不只是吳宗權,吳光正的女兒吳宗恩也是民女,目前掌舵家族旗下上市公司連福卡,她接掌連福卡後,也和哥哥一樣積極拓展大陸市場。
從吳光正的兩個孩子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雖然他們是帶著浪費的資本出生的,但他們選擇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這一切肯定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離不開父母的以身作則。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而從包玉剛到吳光正再到吳宗權,不僅沒有看到衰落,財富反而越積越多,這說明一切還是因人而異的。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不管是富二代還是富三代,都不能只靠老祖宗留下的資產,必須要有自己的真本事,否則再多的財產也有枯竭的一天。
清代作家王禹在《蕉窗日記》中寫道"治家以嚴,家則和;居鄉以恕,鄉則和",良好的家風讓整個家族受益匪淺,比如已經富裕了近17代的八一家族,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就出自這個家族,可見家族的興盛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良好家風的傳承,更有益於整個家庭的發展。
吳宗權的上臺,也讓我們再次領教了一位北京高考狀元說的那句"寒門難出貴子",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奮鬥一生,不如別人一出生就有的。
但儘管事實就是如此,但人生的精彩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我們不能做富二代、富三代,但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富一代,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可能不在上一代,也不在下一代,而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