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oilprice網1月11日報導】2020年可謂是多事之秋。新冠疫情爆發讓世界陷入停滯。隨著經濟停滯,包括液化天然氣在內的能源消耗急劇下降。過冷燃料的價格在2020年春天跌至前所未有的低點。然而,一年之內,市場的復甦已成事實。在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液化天然氣價格已經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特別是在亞洲。液化天然氣最重要的買家市場在亞洲和歐洲。而歐洲還擁有發達的跨境管道基礎設施,將俄羅斯、北非和裏海的天然氣生產商與消費者聯繫起來。亞洲則更依賴液化天然氣。因此,液化天然氣前三大進口國都是亞洲國家:日本、中國和韓國。
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亞洲全年的經濟活動相對強勁。由於新冠病毒不斷傳播,中國成為2020年2月首個進行封鎖的國家。其他東亞國家也迅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來緩解這場健康危機,並使其經濟有所恢復。而大多數國家仍在與疫情作鬥爭。因此,這些國家對液化天然氣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依然強勁。
然而,更重要的是,冬季寒冷的天氣席捲東亞。中國目前正面臨自1966年以來最嚴重的寒流。日本和韓國的公用事業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液化天然氣庫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失,而需求正在飆升。
上周五,亞洲液化天然氣普氏日韓基準價格升至21.45美元,這是其自從2009年在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S&P Global Platts)註冊以來的最高水平。託克集團(Trafigura Group)液化天然氣和天然氣全球主管理察霍爾特姆(Richard Holtum)表示,「今年液化天然氣價格像是坐了過山車。這是與可再生能源一起使用的燃料季節性和波動性增加的證據。」
另一個導致價格飆升七倍的因素是生產損失。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挪威和卡達的主要生產商在保持產能方面面臨挑戰,這進一步推高了價格。
據諮詢機構埃信華邁(IHS Markit)董事Chong Zhi Xin表示:「沒有其他選擇的買家現在要為1月份的即期貨物支付最高價。」市場在短期內已變得極度緊張。
航運市場的問題也加劇了對液化天然氣市場的衝擊。在過去的幾周裡,運費上漲了15%到35%,達到每天15萬美元。這是一個簡單的供需方程,其中運費的顯著上漲使得租借船舶成為一大難事。
亞洲的天然氣價格飆升的同時,擁有跨境管道基礎設施的歐洲也感受到了壓力。冬季寒冷的天氣和新冠疫情讓人們不得不待在室內,這導致天然氣消耗量增加。歐洲也出現了類似的價格攀升,歐洲的天然氣基準價格達到了兩年來的最高點。
不過,從長期來看,天然氣價格是否會保持高位仍難下定論。儘管隨著疫苗的成功研製,疫情即將結束,但長期經濟預測依然黯淡。經濟和液化天然氣需求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例如,在過去幾年,俄羅斯對歐洲的出口量一直徘徊在2000億立方米左右。然而,2021年出口量的預期僅為1700億立方米,2022年則有望增至1830億立方米。這顯示了至少在中短期內歐洲市場的嚴峻狀況。
亞洲市場的增長空間使得這些國家對液化天然氣出口商來說更加重要。中國即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進口國。不止東亞市場在不斷擴大,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重要性也在不斷上升。然而,由於人們尚未完全了解疫情帶來的經濟後果,液化天然氣市場仍然極為動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輿情,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