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雖非主要目的地,但應創新服務和產品激活需求——
彈性供給,讓冬季旅遊「熱」起來
冬季,是傳統旅遊淡季,江蘇並非冬季旅遊主要目的地。面對遊客出行需求,如何開掘市場,讓這一旅遊業態「熱」起來?
溫泉冰雪,旅遊淡季「熱」元素
1月17日晚上8點多,揚州東關街遊人如織。「嘗嘗揚州地道炒飯、大煮乾絲……」古街兩側商鋪林立,吆喝聲此起彼伏。南通遊客王悅一邊「吃吃吃」,一邊忙著和男朋友拍照,「我們是來揚州『過小年』的,這條街窄窄長長、掛滿了紅燈籠,真的很漂亮。」
「一到冬天,全省進入『旅遊淡季』,但這並非『需求淡季』。」揚州地接導遊周琴說。攜程冬季「避寒暖冬遊」訂單數據顯示,自去年12月以來,來自江浙滬的訂單環比增長較多,全部進入前十。
面對省內居民冬季出遊的旺盛需求,做強「溫泉遊」成為我省各地的首選。「年底放假了,想泡溫泉放鬆一下,提前一周就預約了。」上周末,常州市民陳恬和朋友開車來到溧陽市南山景區御水溫泉,享受「冬季泡湯之旅」。在常州,還有恐龍谷溫泉、天沐溫泉、涵田溫泉等知名溫泉「打卡點」。
冰雪旅遊也越來越受到遊客喜愛,有條件的地區紛紛開掘冰雪資源。「崖陰積雪粉妝峰」,是連雲港「朐陽八景」之一。1月8日連雲港迎來2020年第一場雪,銀裝素裹的花果山景區一時刷爆朋友圈。「冬天登花果山別有一番感受,在山上看雪和在平地看雪的感覺完全不同。應遊客呼聲,花果山景區在冬季實行半價優惠。」連雲港市文廣旅局旅遊推廣處處長梁繼東說。
距離花果山十幾公裡外,便是連雲港白龍潭滑雪場,在這裡既可滑雪也能「滑草」。此外,徐州有督公山滑雪(漂流)樂園,淮安有盱眙鐵山寺滑雪場、古運河滑雪場……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剛剛發布的《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顯示:2018-2019冰雪季我國冰雪旅遊人數為2.24億人次,冰雪旅遊維持快速增長勢頭。與到北方滑雪場主要進行「專業滑雪休閒度假」不同,人們在南方雪場更側重「娛雪休閒」。
增強供給,細分開發新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改變,冬季出遊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曾發布《關於做好冬季旅遊產品供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努力補齊冬季旅遊產品供給的短板。江蘇如何做強全季旅遊,既滿足老百姓出遊需求,又能構建多元旅遊業態、擴大旅遊消費?
業內認為,應探索增強冬季旅遊的「彈性供給」,對各種影響因素變化作出反應。不少景區選擇在秋冬淡季對門票打折,有的打至四折。有的則推出優惠活動,像揚州瘦西湖門票執行階段性優惠政策:12月、1月門票優惠至30元;瘦西湖、大明寺、個園、何園、古運河水上遊覽線聯票,12月-2月優惠至150元;「大明寺風鈴節」期間,線上散客穿漢服,門票僅為1元。
「各地可因地制宜,策劃一些季節性旅遊產品。」南京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萬緒才建議,冬季放寒假期間,可以開發針對學生的文博遊、親子遊、研學遊;年底各單位通常要組織年會,各度假區不妨瞄準會議旅遊這一市場,促進餐飲、住宿消費。
「引領冬季旅遊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既可以根據節慶特點,開發迎新春、慶佳節、展民俗等主題活動,也可以把博物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等納入旅遊線路,推動更多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轉化為旅遊產品,以彌補傳統旅遊產品供給不足的短板。」揚州市文旅局旅遊推廣處副處長徐正金說。去年12月,揚州啟動「冬遊揚州,食泉十美」活動,推出「旅遊+醫療」的國醫健康養生嘉年華、中醫藥膏方養生文化節,並打造10條冬季養生節特色線路供遊客選擇。
「反季營銷」,避免同質化
在無錫市文旅局交流推廣處的韋學恭看來,旅遊市場有「潮汐」現象比較正常,但淡旺季差別太大的話,對地方文化旅遊長遠的經營發展很不利。
「冬季旅遊從供給到營銷還應有所差異。」淮安市文旅局交流與推廣處副處長趙延考提醒,在陽光資源和冰雪資源都不佔優勢的地區,增強冬季旅遊「彈性供給」無可厚非,但一定要避免落入同質化窠臼。
進行「反季營銷」、在冬季「見夏」,成為一種嘗試。1月18日,一場「蝶戀花」主題展在淮安白馬湖度假區菊花精品館開放,遊客在這裡既可以賞菊花,也可以與蝴蝶近距離接觸。「我們引進了虎斑蝶、紅鋸蛺蝶等3萬隻熱帶蝴蝶,每天在館內放飛幾百隻,館內還有向日葵、紫羅蘭、佛甲草等蝴蝶喜愛的蜜源植物,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冬日蝴蝶世界。」淮安白馬湖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季曉旭介紹。
「還要在宣傳推廣上下功夫,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宿遷市文旅局旅遊推廣處的王少藝介紹,該市發布冬季旅遊產品指南,圍繞「賀歲民俗遊、節慶狂歡遊、冬季運動遊、花木風情遊」等主題推出25項特色旅遊活動,還在高鐵「12306」APP開屏頁、訂票頁、資訊欄投放「項王故裡 酒都宿遷」宣傳廣告,打造冬季旅遊品牌。
「旅遊淡季,服務不能淡。」萬緒才提醒,除了豐富冬季旅遊供給,還要持續完善公共服務,提升冬季旅遊出行的便利化程度。各地要實時跟蹤本地冬季旅遊市場情況,及時收集遊客反饋意見,進一步做好產品改進升級和服務提升。
記者 顏穎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