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到底是什麼?WiFi是一種技術,通過電磁波來傳輸數據的方式,進行連網。一般來說,分為兩個頻段,2.4G-2.485G和5G-5.8G。
在我們市面上連接的網絡一般都是2.4G,是最常用的網絡。5G也有,只不過相對較少。很多人可能想問,這頻段不一樣,用起來有啥區別呢?
首先看2.4G,它的覆蓋面積較廣,一般來說可達到100~200m,如果正面直穿牆的話,可以穿過三個承重牆。但是相對而言抗幹擾能力較差,網速較慢。
而5G,它的覆蓋面積相對於2.4G,就會稍小一點,一般為80~130m之間,可以穿過兩個承重牆。但是它幾乎不受幹擾,網速較快。
WiFi到底該怎麼寫?Wi-Fi早期使用了這樣的廣告語——「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的標準」。這主要是參考了音頻裡面Hi-Fi(High Fidelity)的叫法。
但是實際上,Wi-Fi並沒有任何的意思,不是任何單詞的縮寫。
Wi-Fi聯盟(成立於1999年,作為一個擁有WiFi商標的行業協會),確定其正式的名稱為「Wi-Fi」。Wi-Fi聯盟不承認「WiFi」,「Wifi」,或「wifi」等字眼。
所以,WiFi是錯誤的寫法,Wi-Fi才是正確的。但是很多人都稱Wi-Fi為WiFi。我們知道他們是一個意思即可。
Wi-Fi到底是怎麼普及的?大家都知道,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需要經歷不斷的探索、推廣。在最開始,Wi-Fi聯盟準備推廣的時候,找到了蘋果公司,希望他們的產品能引入Wi-Fi。蘋果有自己的打算,並對他們要求:如果無線適配器價格能夠降到100美元以下,就考慮在筆記本裡設計一個Wi-Fi插槽。這時候,終於有公司同意了。
所以在1999年7月,蘋果在其推出的新一代iBook筆記本電腦中首次引入Wi-Fi,不過並非標配,只是一個可選項。但是,就是這個」可選項「,迅速引來了其它電腦廠家的跟風。
之後不僅硬體廠商跟進了Wi-Fi,微軟的Windows XP作業系統也增加了對Wi-Fi的支持(用戶無需安裝第三方驅動或軟體,即可以實現無線連接)。
自此,Wi-Fi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公共場所,走進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