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蟲爺ChenZ 物種日曆
「是不是抓住了蟬,就等於抓住了整個夏天?」曾經有人對著手上的美洲大蠊,發出了這樣的靈魂提問。我不知道抓住蟬能不能抓住夏天,但是的確可以把那喚起夏天回憶的聒噪握在手心——如果抓到的是雄蟬的話。但是如果只是想要捏住一隻會吱吱叫的小昆蟲的話,有些蟑螂確實也可以代替蟬的角色呢。
能唱「情歌」的蟑螂
說起蟑螂,絕大多數人對它們的印象都建立在德國小蠊和美洲大蠊等區區幾個物種上。然而蟑螂是有著將近五千個物種(算上白蟻的話更多)的龐大動物家族,其中喜歡繞著人類打轉的只不過是極少數。德國小蠊這樣登堂入室的蟑螂,實在是蟑螂家族中的異類;可是由於和人類接觸最多,反而成了人類眼中最具代表性的蟑螂,不能不說是一種觀察者偏差。
德國小蠊和美洲大蠊這幾種比較常出現在家裡的蟑螂,它們對人來說唯一的優點可能就是安靜如雞了。但是不少生活在野外的蟑螂種類,其實相當的「能說會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馬島發聲蟑螂(Gromphadorhina portentosa)了,這種沒有翅膀的大型蟑螂原產馬達加斯加,如今卻遍布各個大陸——不是作為室內害蟲,而是作為最受歡迎的寵物蟑螂種類。
馬島發聲蟑螂的雄性。圖片:深山蟲吟
和家裡的小強不同,馬島發聲蟑螂在習性上宛如微觀世界的野牛:雄性胸部長著一對結實的角,它們會一邊發出嘶嘶的叫聲一邊用角互相衝撞,來爭奪它們在群體裡的地位、地盤和異性。這樣的場面,就像一群年輕力壯、充滿了荷爾蒙和等級觀念的雄性智人,正在此起彼伏地用嗓門互相角力:「聲音太小!聽不見!」「沒有勁!重來!」「好,很有精神!」此外,它們也會用聲音來吸引異性和恐嚇敵人。這些聲音是通過快速地將氣體通過一對特化的氣門排出身體來發出的;雖然比鳴蟲的發聲方式簡單許多,但是也足夠幫助它們達到目的了。
雖然聽起來相當獨特,但是馬島發聲蟑螂在多彩多樣的蟑螂家族裡卻略顯平平無奇。單在它們的故鄉——馬達加斯加島上,就有很多種同樣能夠嘶嘶叫的,外形相似的其他發聲蟑螂。
另一種產於馬達加斯加能夠發聲的蟑螂Elliptorhina javanica。圖片:深山蟲吟
Elliptorhina屬比普通的馬島發聲蟑螂小一號,同樣能通過氣門吹氣發出嘶嘶的叫聲。研究者們在分析了其中一種Elliptorhina chopardi發出的聲音之後,發現這種看起來並不複雜的發聲方式,裡面卻大有玄機。在求偶時,它們可以僅憑氣孔唱出和爭鬥/自衛時的聲音不同的「情歌」。「情歌」包含了至少三種聲信號,聽起來像口哨,還有點像鳥鳴。有時甚至存在不同泛音列的重合和交叉——蟑螂是除了鳥類之外唯一能夠發出這樣聲音的動物。
會唱歌的還有五個!
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發聲蟑螂種類有二十種之多;不過它們親緣關係很近,發聲的手法也差不多。然而除此之外,蟑螂家族還有另外五種發聲方式。(馬島發聲蟑螂:像我這樣很有精神的還有五個!)
除了氣門發聲之外,蟑螂第二種發聲方式是通過腹部和翅膀摩擦——很顯然,馬島發聲蟑螂這類沒有翅膀的就沒法使出這招了。而有翅膀的,比如Blaberus屬,很多就能使用這種發聲方式,包括擁有引人注目的巨大體型和白底黑斑體色的Blaberus giganteus。
Blaberus giganteus,成蟲和酷似三葉蟲的若蟲群居在一起。圖片:深山蟲吟
第三種發聲方式是敲擊:通過用身體敲擊地面來發出聲音。有一些種類,例如Leucophaea madcrac,就會在求偶時用腹部敲打地面發出求愛的鼓點。敲打地面發聲的幾種蟑螂都把這當作求愛的手段,但是如果把真社會性的蟑螂——白蟻也考慮進來的話,敲擊地面的聲音就又有了更加豐富的含義。很多白蟻的兵蟻都會用堅硬的腦袋和下顎快速地敲擊木頭,聲音之響亮,足以用來震懾不懷好意的入侵者。
第四種方式有點像二三兩種方式的結合:用翅膀敲擊腹部。使用這種演奏方式來求愛的是(科學界)大名鼎鼎的太平洋折翅蠊Diploptera punctata;不過它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它的肚皮太鼓,而是因為這是一種真胎生的昆蟲;和卵胎生昆蟲不同,太平洋折翅蠊並非簡單地把卵放在肚子裡孵化,而是直接在體內養育胚胎,還會分泌營養豐富的蛋白質結晶餵養它們——用另一種說法,就是它們是會哺乳的昆蟲。
第五種是特化的摩擦發聲結構;Nauphoeta cinerea的前胸背板側後緣和前翅前緣都有著特殊的擦痕,當它活動前胸背板摩擦翅面的時候就可以發出響聲。同樣,除了嚇敵人一跳以外,它們發聲的主要目的還是求偶——蟑螂可還真是擅長談情說愛啊,物理意義上。
藏身紙板之間的Nauphoeta cinerea;這種蟑螂的正臉神似小浣熊,還是有其可愛之處的。圖片:深山蟲吟
Panchlora nivea是另一種雌雄都有特化的摩擦發聲結構的蟑螂。圖片:深山蟲吟
而最後一種被描述過的蟑螂發聲方式來自於Megaloblatta blaberoides,它演化出了在原理上和蟋蟀一樣的銼刀-刮板式的發聲結構;當凸凹不平的「銼刀」和堅硬平滑的「刮板」相互摩擦,就發出了獨特的聲音。蟋蟀的聲銼和刮器在翅膀上,而這種蟑螂的一對「銼刀」和「刮板」則分別位於第六和第五腹節,兩側的發生器還是相互獨立的;當研究者破壞一側的發聲器時,另一側還可以正常地運作。
Megaloblatta屬是一類中南美洲雨林中生活的大型蟑螂;大到什麼程度呢?倒也不是多麼誇張 (約9釐米),但它們確實是地球歷史上出現過已知最大的蟑螂。人們常常以為存在史前巨型蟑螂,其實並沒有;石炭紀及之後一段時間曇花一現的巨型昆蟲時代,並沒有蟑螂的戲份——那時候留下的長得像蟑螂的昆蟲化石,其實是現代蟑螂祖先的近親。現代意義的蜚蠊目並不古老,相反它們相當年輕,而且是演化出了六種發聲機制,真胎生、哺乳和真社會的,充滿演化活力和想像力的動物。
原標題:《捉住了一隻會唱歌的蟑螂,仿佛捉住了整個夏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