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沙爆、沙粒……
沙浪,沙風、沙丘……
汽車穿行在卡拉庫姆沙漠,沿著昔的「絲綢之路」,向著「世界十大坑」之一的「地獄之門」飛駛、行進……
我是早晨從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出發的。
窗外,茫茫無邊的沙漠,一望無際的戈壁,空曠、悽涼……
卡拉庫姆沙漠是中亞地區最大的沙漠,為世界第四大沙漠。
「卡拉庫姆」突厥語意為「黑沙漠」,該沙漠東西長880公裡,南北寬450公裡,面積35萬平方公裡,佔據土庫曼約70%的面積。
車行一個多小時,進入大漠腹地,不斷看到大漠中的駱駝,甚至駱駝搶站了我們行進的道路,不得不停車讓路。
大約又開行了100多公裡,眼前出現一池湖水,那麼平靜、那麼湛藍、那麼純淨,多像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鑲嵌在茫茫的大沙漠中……
百裡行路無人家。又行進了一段路程,汽車突然一個左轉彎,開進大沙漠沙地,車輪碾壓著沙石、沙粒、沙灘艱難跋涉,驟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圓坑,原來這是一個被廢棄的天然氣坑。當我俯瞰坑底,看到灌滿了水,成為「大漠之眼」,吸引不少人前來圍觀!
在距離「大漠之眼」不遠處,又發現一個天然氣坑,這個坑四壁躍躍欲墜,瀕臨坍陷,坑中還有火苗,非常危險!便迅速離開。
汽車又上路了!繼續北行一個小時,汽車裡程表上顯示出260公裡,也就是說從阿什哈巴德北行了260公裡。
這時,馬路邊出現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達爾瓦扎村。這個村中有350名居民。「達爾瓦扎」當地語意為「閘門」,其實這裡並沒有什麼「閘門」,卻有一處「地獄之門」而聞名於世。
我們從村口驅車10分鐘,來到「地獄之門」,只見眼前一個巨大的火坑,冒著濃煙大火,不敢靠近。原來,這就是「地獄之門」。
為什麼叫「地獄之門」呢?據當地人介紹,這裡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1971年在開採過程中,突然出現崩塌、坍陷,於是形成一個巨大的坑洞,直徑達70多米,坑深30多米,坑內溫度1000多度。
天然氣噴吐而出後,毒氣四起,向外溢流,造成巨大的環境汙染。經請示土庫曼斯坦政府,將洞中天然氣點燃。於是,熊烈的火煙燃起,騰空而上。自此,燃燒的大火一直沒有停止,至到今天。由於當地人不敢靠近,被稱作「地獄之門」。現已被列為「世界十大坑洞」之一。
2013年冬季,世界著名冒險家喬治·康羅尼斯來到「地獄之門」,他查看地形之後,冒著攝氏1000度的高溫,沿著突突窪窪的坑壁,下降到30.48米的深度進入滿是火苗的大坑,零距離拍攝到燃燒的火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的新聞人物,並發布親手拍攝的照片,揭開「地獄之門」的真實面目。
日落西山,夜幕降臨。我們站在山頂上,盡情觀看「地獄之門」。
只見那炙熱的火焰騰空而起,濃烈的瓦斯味道撲鼻而來,陰森森黑洞地獄一般可怕……
這,就是傳言的地獄之門……
這,就是世界上十大坑洞……
再見了,地獄之門……
再見了,天然氣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