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反覆強調,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9月30日,在接見四川航空「中國民航英雄機組」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千千萬萬個英雄群體、英雄人物。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就是要把非凡英雄精神體現在平凡工作崗位上,體現在對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負責的責任意識上」。當前,我們正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實現偉大夢想,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需要更多的人把非凡英雄精神體現在平凡崗位上,在平凡崗位上幹出非凡業績。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的民族,也是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從嶽飛、文天祥到戚繼光、鄭成功;從林則徐、鄧世昌到左權、楊靖宇;從李大釗、方志敏到趙一曼、江竹筠;從董存瑞、劉胡蘭到黃繼光、邱少雲;從張思德、雷鋒到焦裕祿、孔繁森;從鄧稼先、郭永懷到黃大年、羅陽;從四川航空「中國民航英雄機組」到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英雄群體……以他們為代表的優秀中華兒女,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英雄們不僅以感人的事跡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更以其堅定信念、無畏氣概及高尚人格,充實了民族的精神殿堂。可以說,英雄事跡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英雄精神是全體中華兒女寶貴精神財富,英雄事跡和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力前行。
    時代呼喚英雄,英雄光耀時代。英雄是人民的優秀代表,是民族的閃亮坐標,是國家的模範先鋒。英雄精神包含著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彰顯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今天,我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偉大夢想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徵服」。新時代新徵程,需要大力弘揚英雄精神,讓更多的、各行各業的英雄湧現出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要把非凡英雄精神體現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古人云:「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關於英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定義,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標準,但無論時代怎樣發展變化,對工作的堅守,對信念的執著,對事業的擔當都是英雄永恆不變的特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每一個人都是見證者,更是奮鬥者、參與者。對每個人來講,無論從事什麼職業、職位高低,只要保持昂揚正氣,在日常工作中恪盡職守,在自己崗位上埋頭苦幹,在困難挑戰前不屈不撓,就一定能作出不平凡的貢獻,都可以成為新時代的英雄。而每個人都能把非凡英雄精神體現在平凡工作崗位上,整個社會就會英雄輩出,就會凝聚起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磅礴力量。
    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要加大對英雄模範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良好氛圍。今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中小學校開展「崇尚英雄精忠報國」主題班會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開展一次以「崇尚英雄精忠報國」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這項活動對提升廣大中小學生學習英雄事跡和英雄精神,培育廣大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行業各單位都要把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依靠多方力量、採取多種形式做好英雄事跡和英雄精神宣傳工作,讓英雄故事在全社會廣泛傳播,讓英雄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推動形成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濃厚氛圍。
    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要堅決與歷史虛無主義作鬥爭。「英雄者,國之幹。」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卻不知道愛戴擁護他們的民族則更為可悲。放眼寰宇,世界各國各民族無不捍衛和尊崇自己的英雄,各國各民族英雄都受到尊崇和禮待。回望我國歷史尤其是近代史,正是由於無數英烈前僕後繼,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拋頭顱、灑熱血,書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今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英雄不能忘記,英雄精神要始終弘揚。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一些人對英雄和英雄精神進行虛化、矮化、醜化,肆意詆毀、惡意中傷,歪曲歷史、顛倒黑白,通過各種手段抹殺英雄事跡、消解英雄精神,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對青少年的誤導與毒害更是不可小覷。對此,我們要時刻警惕,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要運用法治手段淨化輿論環境,堅決打擊惡搞、醜化、否定英雄烈士的行為,對錯誤言論要敢於亮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緬懷、崇尚、學習英烈蔚然成風,激發全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的強大力量。(吳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