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人士救助的流浪犬。
前不久,由中國農村雜誌社主辦的「微觀三農」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農業農村部:防止虐待動物 加強養犬管理》的文章,浙江省小動物保護協會義烏分會負責人劉從陽閱讀了之後,馬上轉發到了朋友圈。劉從陽從事流浪貓狗的公益救助活動已經3年了。在這3年時間裡,協會由最初的4位共同發起人擴大為現在1000多人,越來越多的愛心市民加入這個群體中。
給流浪小動物一個家
2017年,劉從陽與另外幾位朋友一起目睹了幾起流浪狗被捕殺的事件後,商量著開闢一塊空間用來收養流浪小動物,給這些無家可歸的小生命一個家。幾個人找了一個場地,湊了些錢,組建了一個流浪小動物收養基地。但後續的經歷卻一直在挑戰他們的決心:場地周圍的居民投訴有噪音,房租又上漲,讓他們不得不多次搬家,資金與人力投入的力度也跟不上動物數量增長的速度。
面對無數次的挫折,也有人想過要放棄,但是大家都不忍心看見小動物再次流落街頭。在參與者們的互相扶持下,基地幾經周折依然沒有解散。經過浙江省小動物保護協會的指導,並通過不斷摸索,浙江省小動物保護協會義烏分會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收養模式:抓捕流浪小動物後,把它們送到正規的寵物醫院進行檢查、洗澡、剃毛、驅蟲、打疫苗、絕育,再陸續送往收養基地,等待熱心市民的免費領養。
目前,協會通過5個微信群相互告知發現流浪貓狗的時間、地點,會員們自發地抽時間前往目擊地點抓捕流浪貓狗,並送往指定寵物醫院。部分會員還定期前往收養基地打掃衛生、捐獻物資,不少熱心市民得知有這麼一個機構後,遇到流浪貓狗就會主動聯繫會員,還會偶爾捐款表示支持。據統計,到目前為止,該協會已收養200多隻流浪貓狗。
理性對待養寵物行為
2017年12月,有熱心市民在龍回家具城附近目擊了一隻田園犬被車撞傷的情景。劉從陽得知後,與其他幾名會員一起到達現場,看見傷犬兩條前腿已血肉模糊,並十分抗拒人類的靠近。幾名會員與傷犬僵持良久,終於瞅準機會把它控制住。經過寵物醫院的救治,傷犬的兩條前腿因粉碎性骨折無法接續而截肢,康復後就把它送往基地。後來一對英國夫婦來到該基地,領養了這隻田園犬,並帶回國。這隻僅剩後腿的田園犬還在國外社交軟體上成了「網紅」。
劉從陽說:「這是一個完整走完救助流程的例子,我希望基地裡所有的貓狗都能像這隻狗一樣結局圓滿,但事實上很多貓狗都沒有被領走,只能留在基地裡直到終老。」儘管基地在盡力保障收養動物的基本生活,但生活質量顯然比不上一對一的照顧和關愛。劉從陽表示:「面對數量龐大的流浪貓狗,一開始對它們的心疼與愧疚漸漸變得麻木,到後來反而更多地從社會角度考慮這個問題。」
流浪動物數量的增多,無疑會對城市環境、行人安全、公共疾病預防產生很大威脅。不少會員本著憐憫心加入,但在長期救助過程中,大家變得越來越理性,學會更多地從人類、社會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少會員在參與救助之後,積極呼籲養貓養狗人士能科學餵養,儘量做到不遺棄,善待小動物。
(原標題《省小動物保護協會義烏分會:三年收養200多隻流浪貓狗》,原作者何欣。編輯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