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觀賞難得一見的日環食景象只剩不到一個禮拜時間,如果錯過今年夏至在臺灣本島就能欣賞的日環食,下次就得再等195年了。
上一次臺灣發生日環食的時間為2012年5月21日,環食帶經過金門、馬祖、臺灣本島北部,由於時間點約早上6點,屬於日出帶食,觀賞時間較不理想。
然而今年夏至(2020年6月21日),環食帶不僅大面積通過金門、嘉義、雲林以及部分高雄、臺南、花蓮、臺東,環食秀開始時間還落在下午,不用出國就能一睹「空中火環」美景的機會僅該次,下一回要在臺灣本島看到日環食,得等到2215年6月28日——基本上現在的你我都等不到。
環食帶漂亮的切過臺灣本島。(Source:Annular Solar Eclipse 2020)
如果你有時間或已有準備前往南部縣市觀測日環食,切記不能在沒有任何保護設備的情況下直視太陽,尤其不能只戴一副太陽眼鏡,恐導致陽光視網膜病變(solar retinopathy),嚴重永久損害視力甚至失明。
欲以肉眼觀看日食者,必須準備日食專用眼鏡(選擇通過ISO 12312-2國際標準的產品)或市售太陽觀測專用減光濾紙,並且每次觀看時間不要超過1分鐘。
沒有望遠鏡設備或專用眼鏡的人可以利用「針孔成像」法觀測,根據臺北天文館解釋,先用針尖在紙盒上方鑽一小孔,紙盒底端鋪一塊白色紙板,觀測時將小孔對準太陽,使太陽圖片經由「針孔成像」原理投影在紙盒底端來觀察,在小孔前方加一片透鏡可以有放大圖片的效果。
有望遠鏡設備的人則可通過投影方式來欣賞日食。
至於拍攝日食照片,一般手機、相機或專業望遠鏡都可辦到,只是跟保護人眼同道理,設備也都必須加裝減光設備(用日食專用眼鏡或減光濾紙擋在鏡頭前都可以)才行,或者眼睛沒受損、鏡頭一樣會被燒壞。
NASA建議無論是用照相機還是手機拍攝,最好都使用三腳架以避免鏡頭晃動,否則在光線昏暗下容易拍出一堆模糊照片。而用手機拍攝日食的挑戰難度比其他設備還要高,因手機照相機能大多自動化,比如自動對焦這點就足以讓手機拍照失敗,當光線不足,自動對焦功能也沒什麼用。
若決定靠手機拍下歷史一刻,科學家建議先去下載其他應用程式、手動將焦距設為無限遠;雖然手機像素也一般般,拍起來成效大概不高。
想全程安全欣賞日偏食(北部地區)和日環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看直播。臺北天文館將有位於臺北的日偏食直播、以及位於雲林的日環食直播,時間都約下午2點49分開始。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