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A型花崗巖類是一類特殊的中酸性巖漿巖,地球化學上以高的全鹼、Zr和Ga含量,低的CaO、Ba、Eu和Sr含量以及高的FeO/MgO和Ga/Al比值為特徵,成分上包括正長巖到花崗巖的範圍以及相應的火山巖 (SiO2 = 55–80 wt.%)。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廣泛發育的新生代後碰撞巖漿作用(如鉀質-超鉀質巖、埃達克巖、過鋁質流紋巖和淡色花崗巖)和伸展構造(如裂谷、地塹或正斷層、拆離斷層)是這個造山帶最顯著的特徵。然而,該造山帶至今沒有新生代後碰撞A型巖漿巖的報導。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學科組郝露露(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王強及其合作者最近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中部的孔隆鄉地區識別出一套新的粗面巖-流紋巖 (圖1) ,通過詳細的巖相學、礦物學、鋯石U-Pb年齡和O同位素以及全巖的主、微量地球化學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確立了這一套巖石為後碰撞地殼高溫熔融形成的A型火山巖:(1) 孔隆鄉火山巖形成於晚漸新世-早中新世 (24-23 Ma),粗面巖中含有方鈉石斑晶;(2) 孔隆鄉火山巖具有和A型花崗巖類完全一致的地球化學特徵 (圖2),如高的全鹼、Zr和Ga含量,低的CaO、Ba、Eu和Sr含量以及高的FeO/MgO和Ga/Al,這些特徵使得孔隆鄉火山巖完全不同於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廣泛分布的鉀質-超鉀質巖、埃達克巖、過鋁質流紋巖和淡色花崗巖,屬於首次報導;(3) 孔隆鄉粗面巖具有高的鋯石O同位素組成 (δ18O = 8‰) 和鋯石飽和溫度 (高達944°C),起源於地殼物質在0.5-1.2 GPa下的高溫部分熔融。

  拉薩地塊孔隆鄉A型火山巖作為釐定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的首例新生代A型巖漿作用,具有重要的動力學意義:(1) 拉薩地塊後碰撞巖漿作用與南-北走向裂谷或地塹具有密切的空間聯繫,因此被廣泛認為形成於東-西向伸展構造環境。然而,巖漿作用(開始於25 Ma)與裂谷發育 (開始於18 Ma)時間並不同步;(2) 拉薩地塊後碰撞巖漿作用和東-西走向的岡仁波齊 (Kailas) 盆地是同期的,因此可能指示巖漿巖形成於南-北向伸展構造。然而,巖漿作用的地幔深部過程和地殼伸展之間缺乏直接的聯繫;(3) 孔隆鄉~24-23 Ma A型火山巖起源於伸展環境下的下地殼的高溫熔融,而且和拉薩地塊後碰撞超鉀質巖漿作用以及Kailas盆地是同期的,因此能夠有效地聯結地幔過程和地殼南-北向伸展;(4) 這一時間也是印度板塊喜馬拉雅結晶基底擠出的時間,也就是主中央逆衝斷層 (MCT) 和藏南拆離系 (STDS) 的啟動時間。因此,綜合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已有的地質、巖漿和地球物理資料,該研究提出拉薩地塊和印度板塊這些同期事件應該是早期平坦俯衝的印度板塊發生斷離拆沉 (foundering) 的產物 (圖3)。

  本次研究提出的印度大陸俯衝的動力學過程如下:(1) 拉薩地體-印度板塊在新生代早期碰撞以後,隨著新特提斯洋板片在50-45 Ma發生斷離之後,印度板塊在45-25 Ma期間以低角度平板俯衝到西拉薩地塊中-北部之下。這導致了西部拉薩地體在該階段出現巖漿間歇期。(2) ~25 Ma,俯衝的印度板塊發生了拆沉斷離 (foundering),引發了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南部的南-北向伸展,形成了東-西走向的伸展構造 (STDS、MCT、Kailas盆地) 和孔隆鄉A型巖漿作用。此時,鉀質-超鉀質巖和淡色花崗巖開始產生。(3) 隨著印度板塊的進一步俯衝,造山帶進入硬碰撞模式,南-北向伸展在~18 Ma開始轉為擠壓,形成了喜馬拉雅的主邊界逆衝斷層MBT和拉薩地塊廣泛的南-北走向裂谷等。

  相關研究2019年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Geology上。

    論文信息:Hao, L.-L., Wang, Q.*, Wyman, D. A., Ma, L., Wang, J., Xia, X.-P., and Ou, Q. 2019.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postcollisional A-type magmatism in the Himalayan-Tibetan orogen. Geology, 47 (2): 187–190, doi: https://doi.org/10.1130/G45526.1

  論文連結

 

  圖1. (A)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南部地質簡圖,展示主要的構造特徵和新生代巖漿作用。STDS-藏南拆離系;MCT-主中央逆衝斷層;MBT-主邊界逆衝斷層;THS-特提斯喜馬拉雅;GHC-喜馬拉雅結晶巖系;LHS-小喜馬拉雅。圖例:(1,2) 分別是喜馬拉雅44–7 Ma淡色花崗巖和46–35 Ma 埃達克巖;(3,4) 分別是拉薩地塊38–10 Ma埃達克巖和25–8 Ma 鉀質-超鉀質巖;(5) 北喜馬拉雅穹窿;(6) 南-北走向正斷層。(B) 孔隆鄉地區地質簡圖。

 

  圖2. 孔隆鄉火山巖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圖解。實心和空心圓分別是孔隆鄉A型粗面巖和流紋巖;空心方形是孔隆鄉第一類~21 Ma火山巖;空心和實心三角形分別是拉薩地塊超鉀質巖和埃達克巖。

 

圖3. 簡化的卡通圖展示~25 Ma時平板俯衝的印度板塊發生斷離拆沉。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2020-10-23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GRL: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楊建鋒等-GRL: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過程中形成了幾條長達上千公裡的大型走滑斷層(圖1)。這些走滑斷層可能強烈地影響了碰撞過程中的巖石圈變形分布,但其形成機制卻並不明確。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
  • GRL:利用全巖Sr/Y和La/Yb比值定量估計青藏高原白堊紀至今的古高度變化
    然而這兩種方法均依賴於沉積巖,因此難以獲得與古高度直接對應的年代學數據,且難以應用於前新生代的古老造山帶。近年來,一些學者利用巖漿巖的地球化學成分計算造山帶的古高度,但是這些方法或難以直接應用於其他造山帶,或需要給定變量值,從而增加了結果的不確定性。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是古高度研究最集中的地區。
  • 樹蛙揭喜馬拉雅造山史:板塊碰撞時間在3500萬年前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撞擊模式存在不同假說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撞擊事件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多少年來地理學家們均在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這次構造事件直接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因此,準確界定兩大陸的碰撞時間和模式,無疑對研究高原隆升、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
    青藏高原南部初始碰撞後消失的巖漿活動在該時期變得活躍,拉薩地塊、雅魯藏布縫合帶和喜馬拉雅地區均廣泛發育巖漿巖。這些巖漿巖在形成時間上具有較好的關聯性,但是在巖石類型和地球化學組成上卻差異明顯。雅魯藏布縫合帶北側的拉薩地塊以發育超鉀質巖石和鈣鹼性埃達克質巖石為主,分別來自於交代巖石圈地幔和加厚下地殼的熔融,巖漿形成過程中存在地幔熱源和物源的重要貢獻;縫合帶南側的喜馬拉雅地區則主要發育淡色花崗巖巖漿活動。傳統觀點認為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來自於變沉積巖的部分熔融,可以作為S型花崗巖(源巖為沉積巖)的典型代表,並且淡色花崗巖形成和喜馬拉雅造山過程中不存在地幔的貢獻。
  • 廣州地化所在青藏高原南部早期地殼加厚研究方面獲進展
    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和機制一直是國內外地質學家比較關注的科學問題。一般認為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與新生代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擠壓有關。  然而,最近有關對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西北部沉積和構造方面的研究結果認為,該區域很可能在中生代晚期就已經開始加厚並有著相應的地表抬升。考慮到巖漿巖作為地殼深部構造變化的淺表響應,那麼上述研究區域是否發育有與之對應的巖漿作用,目前尚無較為深入的研究報導。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青藏高原生長的最年輕部位-高原東北部地區又是如何響應這個持續碰撞過程的呢?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青藏高原生長的最年輕部位-高原東北部地區又是如何響應這個持續碰撞過程的呢?
  • 青藏高原東部發現兩條中下地殼物質流
    青藏高原東部大地電磁(MT)觀測所揭示的地殼流分布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以來的50百萬年間,青藏高原南北向縮短了約750km,垂向平均隆升了約4500m,高原隆升所消耗的物質量佔不到高原縮短所產生的物質量的一半,那麼其餘的物質到哪兒去了?是以什麼方式消失的?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為這些剩餘物質尋找一種或幾種合理的出路。
  •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帶野外地質考察指南
    圖0-2 青藏高原大地構造簡圖(吳福元等, 2008)在西藏的南部地區,主要出露有岡底斯巖基、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特提斯喜馬拉雅、高喜馬拉雅等地質單元,記錄了包括新特提斯洋的擴張形成與俯衝消亡、島弧巖漿作用與大陸增生、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乃至高原隆升等一系列地質過程的歷史,是研究大洋俯衝、大陸碰撞以及圈層相互作用的天然實驗室
  • 古生物化石告訴你青藏高原演化史
    「在藏北的倫坡拉盆地,我們又發現了一種鯰,還沒命名,正在研究。」近日,在中科院物理所咖啡館舉辦的第46期科學沙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介紹。他以「演化千萬載,生命逐山高」為題,講述了青藏高原和生物共同演化的故事。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研究員看來,青藏地區的生物演化歷程撐起了今天世界生物多樣性的主體。  先有岡底斯,後有喜馬拉雅  青藏高原隆升改變了亞洲宏觀地形和自然環境格局。丁林說,對青藏高原的綜合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是何時達到現今高度的?  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是喜馬拉雅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岡底斯山脈平行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之北,著名的岡仁波齊便是它的主峰之一。
  • 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地殼低速-高導層為部分熔融層的巖石學證據
    這些低速-高導層(LV–HCZs)被許多研究者認為是地殼軟弱帶(weak layers),其形成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一系列各向同性晶體中雲母的近水平定向排列、地幔熔體的出現、含水流體、地殼剪切帶,或帶內熔體的出現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林、研究員王強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學者合作,選擇位於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巖基作為研究對象。岡底斯巖基主要由中-新生代花崗巖構成,東西長達1500公裡,是世界上最大花崗巖基之一。由於其中-新生代的形成年齡和相似虧損地幔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徵,一直被認為代表了中生代以來顯著的地殼生長。
  • 南古所科考隊挺進無人區 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除署名外,均王金淼攝)(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文匯網(付鑫鑫):今年8月底至10月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南京地層古生物科考分隊,奔赴西藏藏北無人區開展科考。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佔我國陸地面積的26%。
  •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下面是空的,地下面積極大,你怎麼看
    眾所周知,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國家地理位置史上確認考察,早在20億年喜馬拉雅山脈就全是由地殼板塊碰撞形成的,其中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世界各地登山者都是巨大的挑戰,但是最近可能是鳳山吧。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地殼流變制約機制
    印度與亞洲大陸之間的碰撞造就了現今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圖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