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是廣西壯族著名的民間人物,她用民歌與地主老財鬥智鬥勇,被稱為「歌仙」。後來,電影《劉三姐》推出後,她的名氣傳遍了全中國。
關於劉三姐的來歷,目前被認為是廣西壯族地區的人物,但實際上在兩廣地區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傳說,而且與當地的景物密切相關。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民間文學普查的深入,廣東的民間文學工作者發現,在廣東湛江、茂名、陽江、清遠、肇慶、梅州等地,尤其是粵西地區,只要是歌俗盛行之地,到處都有豐富的"劉三妹"、"劉三媽"、「劉三姑」、「劉三太」的傳說,其故事類型與廣西的"劉三姐傳說"很相似。
廣東陽江、茂名等地有"劉三媽傳說",如《陽江縣誌》記載說:"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樓,用以祈年。俗傳跳禾樓即效劉三媽故事。聞此神為牧牛女得道者,各處多有其廟。"
廣東陽山、連縣、羅定,廣西富川等地有"劉三姑傳說",傳說劉三姑曾在某一巖石上唱歌,後來因某一原因死於當地,當地人就在巖上給她立一紀念物。
在廣東電白、高州一帶,還有"劉三太傳說"。當地方言中,太是太婆的意思。傳說她不僅在這一帶傳歌,還因歌聲曼妙,得了路人許多賞錢,但她除了自己衣食之用外,把多餘的錢都送給路邊的窮人了。後來遇仙,坐化於電白赤嶺,至今山上還有劉三太廟。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湛江的「劉三妹」傳說。
湛江市坡頭區官渡鎮附近有座石門大橋,大橋附近兩旁,奇石突兀,宛如兩扇門戶,這就是石門。大橋附近的海灣中有一個石頭小島,叫做雞籠島。這石門和雞籠島的由來,與一名會唱山歌的「劉三妹」有關。
古時候,這裡有個村子,村裡有個姑娘叫做劉三妹。三妹家境貧窮,自幼失去雙親,孤苦伶仃,每日上山打柴謀生。
三妹相貌美麗,聰明伶俐,山歌唱得特別動聽。她唱起歌來,不單是過路人停腳側耳聽,就是樹上的小鳥也停止啼鳴,靜聽她婉轉的歌聲。
劉三妹每次唱歌,周圍都圍上了好多人,她總是站在高處唱,好讓更多人看得見。後來,她得道成仙,人們都叫她「歌仙」。
劉三妹要使更多的人聽到自己的歌聲,決定建築一個大歌臺。建歌臺要大量石頭,三妹是神仙,就到天宮請玉帝派神仙來幫助。玉帝準了劉三妹的奏請,派大力神下凡趕石,時間限定雞啼前完成。
這天夜裡,風雨大作,大力神揮動了趕山鞭,石頭從四面八方滾滾而來。廉江的白石頭來了,龍頭的花石頭、硇洲的黑石頭也來了。
劉三妹建歌臺的事,忘記了通告這裡的土地神。土地神知道三妹建好歌臺後,還會提高水位,說不定會淹沒他的土地廟!所以,他決定給三妹搗亂。
土地神想出了絕招,捂著鼻子假裝雄雞啼鳴——「喔喔喔」地叫起來。接著,周圍的雄雞也跟著「喔——喔——喔」地啼起來。
這下可糟了,時間到了,大力神不敢違抗玉旨,必須回天宮去,結果歌臺建不成,石頭被丟在了海灣旁邊,看上去就像兩扇門戶,挺在兩岸,後來人們就把這裡定名為「石門」。所以,直到現在,這裡的石頭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還有花斑色的。
歌臺建不成了,歌仙劉三妹沒有唱歌的場地,覺得這裡不是久留的地方,便雲遊到別的山清水秀的地方雲。據說劉三妹後來到了陽春和廣西的柳州等地唱歌,那些地方的人稱她為「劉三姐」。因此,也有一種可能:廣西的「劉三姐」就是源於粵西的「劉三妹」!
後來,官渡的人們懷念劉三妹,痛恨土地神,就把土地神丟到海中,並用雞籠罩著,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後來,這些雞籠都化成了石頭。現在石門大橋附近海灣,退潮的時候,人們可以看到一座石頭小山,這就是「雞籠島」了。
關於湛江劉三妹、石門和雞籠島的傳說,你有聽說過嗎?你那裡有類似於劉三姐的傳說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