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普朗克十分具有音樂天賦,他會鋼琴、管風琴和大提琴,還上過演唱課,曾在慕尼黑學生學者歌唱協會(Akademischer Gesangverein Munchen)為多首歌曲和一部輕歌劇(1876年)作曲。但是普朗克並沒有選擇音樂作為他的大學專業,1874年,普朗克進入慕尼黑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後改讀物理學專業。
1877年轉入柏林大學,曾聆聽亥姆霍茲和基爾霍夫教授的講課,1879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7年任德國威廉皇家學會的會長,該學會後為紀念普朗克而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從博士論文開始,普朗克一直關注並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發表諸多論文。大約1894年起,開始研究黑體輻射問題,發現普朗克輻射定律,並在論證過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數h(後稱為普朗克常數),成為此後微觀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極為重要的普適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報告這一結果,成為量子論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的偉大時刻。由於這一發現,普朗克獲得了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5年獲Pour le Mérite科學和藝術勳章;
19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8年獲德意志帝國雄鷹勳章(Adlerschild des Deutschen Reiches);
1929年與愛因斯坦共同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該獎項由德國物理學會於該年創設;獲法蘭克福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羅斯託克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格拉茨大學、雅典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38年,第1069號小行星(1927年1月28日由德國天文學家馬克斯·沃夫在海德堡發現)以普朗克的名字命名為Planckia,時年普朗克80歲;
1957年至1971年德國官方2馬克硬幣使用普朗克的肖像;
1983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發行一枚5馬克紀念硬幣,紀念普朗克誕辰125周年;如今有很多學校和大學以普朗克的名字命名。
普朗克一生著述甚多,有《普通熱化學概論》(1893)、《熱力學講義》(1897)、《能量守恆原理》(第二版1908)、《熱輻射理論》(1914)、《理論物理學導論》(共5卷,1916~1930)、《熱學理論》(1932)、《物理學論文與講演集》(共3卷,1958)、《物理學的哲學》(195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