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星A(左)和天狼星B(右)
荷蘭科學家近日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解釋了為什麼天狼星(Sirius)雙子星的旋轉軌道不是圓形而是一個高度拉長的軌道。這一模型有助於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雙子星的進化。相關論文即將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天狼星雙子星分為天狼星A和天狼星B,天狼星A在質量和體積上均為太陽的兩倍左右。天狼星B於1862年首次被發現,它是一顆昏暗而緊密的白矮星,由太陽般大小的質量坍縮成地球大小的尺寸。每50年,這兩顆恆星會沿著它們共有的引力中心完成一個運轉周期。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James Liebert和同事曾經認為,大約1億年前,天狼星B還未坍縮時,它應該是一個膨脹的紅巨星,這就使得當時的軌道小得多。計算結果表明,天狼星B的潮汐效應(tidal effects)應該會形成偏心軌道圓。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雙子星運轉軌道是極端拉長的,二星之間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2億公裡至47億公裡。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Axel Bonacic Marinovic最新研究認為,還存在另外一種機制在與潮汐效應競爭。當天狼星A最接近紅巨星階段天狼星B的包層時,引力攪動會使天狼星B更快地丟失質量。根據計算,這種變化的質量虧損有拉伸雙子星軌道的趨勢。Bonacic Marinovic說,這種機制也可以用來解釋其它多種包含白矮星的雙子星軌道奇怪的偏心率。
Liebert表示,雖然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徹底弄清,但這次的研究確實推翻了他的理論。他說:「相關的解釋模型很多,這一個很有意義。」(科學網 梅進/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