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公示新一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清溪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光電通訊)名列其中,是此次全市唯一上榜鎮街,這讓清溪光電通訊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清溪光電通訊發端於電腦產業。坊間一度流傳「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很少有人知道這一現象背後的主角,正是當時如日中天的以清溪為主的電腦及其配套產業。後來,清溪的電腦產業沿著手機、汽車、家居、可穿戴設備的智能化發展,逐漸形成光電通訊產業集群。過去十年,清溪抓住獲評廣東省光電通訊技術創新專業鎮、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示範區的兩次契機,建設成為國內最大的光電通訊製造基地之一。然而發展到如今,受制於國外疫情、國際市場萎靡、人口紅利消退、製造成本上升等因素,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已面臨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站在十字路口,該鎮光電通訊產業何去何從? 近日,記者深入清溪走訪,探尋該鎮光電通訊產業重新出發、做大做強的路徑,為全市其他鎮街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提供啟示和借鑑。
清溪大景
半壁江山
國內最大光電通訊製造基地之一
清溪光電通訊產業憑什麼能晉升「國字號」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12月23日,記者走進位於清溪葵青路的東莞市顯隆電機有限公司車間,看到技術工人正熟練操作機器對軸承座進行加工。「產品誤差必須小於五分之一根頭髮絲,而這種程度的誤差還只是粗加工階段,後續還要繼續進行深度加工,讓產品的精度更高。」該公司副總經理簡相華說,顯隆電機專業研發、生產高精密電機設備核心零部件,屬於光電通訊產業中的基礎企業,規模和技術水平穩居全國行業前列。在清溪,像顯隆電機這樣低調而又實力雄厚的光電通訊企業不在少數,已形成群光電子、光寶通訊、訊滔、快意電梯、銘利達、宜安科技、華明、飛宏、捷和光電等一批龍頭企業。正是這些企業,共同鑄就清溪光電通訊產業的脊梁。
「很早以前,清溪黨委政府就已確定工業立鎮的發展思路,並毫不動搖長期堅持下來。在這樣的明確導向下,清溪搶抓機遇大力發展電腦及相關產業,2008年全鎮電腦企業已有256家,是國內最大的電子信息及電腦產品製造基地之一。」清溪經濟發展局局長李勇輝表示,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品迭代更新,清溪逐漸形成光電通訊特色產業集群,並佔據了該鎮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放眼整個東莞,清溪的地理位置、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條件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清溪卻擁有超強的配套產業鏈優勢。」簡相華表示,「加上清溪清晰的政策導向和良好的政務服務,形成清溪獨特的光電通訊產業集聚比較優勢,在全國、全球都有一定影響力。」
「目前清溪已擁有光電通訊及配套企業約1500家,形成較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和較大的生產規模,是國內最大的光電通訊製造基地之一,產品涉及LED、光伏太陽能、新型顯示器、無線通訊設備、3G手機及相關電子元器件等。」清溪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張雪峰用一組數據,有力佐證了簡相華的判斷,「全鎮規模以上光電通訊行業企業257家,較2017年143家增長80%,2019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4.74億元,較2017年399.99億元增長24%,佔全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62%,連續三年納稅額均在11億元以上。」
東莞市顯隆電機有限公司
穩住外貿
今年前八月進出口總額正增長
在由單一的電腦產業過渡到門類齊全的光電通訊產業過程中,隨著產業、市場等的細分和變化,清溪光電通訊企業發展一度面臨著諸多問題。
「清溪光電通訊產業雖然體量大,但外向型產業特徵明顯,面臨著改革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清溪經濟發展局副主任湛志勇分析說,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清溪光電通訊產業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
「清溪全面做好引導和服務,幫助企業應對各種不利影響。」李勇輝表示,該鎮迅速成立光電通訊行業協會,整合全鎮產業資源抱團發展;發揮清溪毗鄰港深的區位優勢,著力引進深圳光電通訊龍頭企業入駐,牽引帶動整個產業向更高級轉型升級;發揮每年6000萬元專項資金等激勵作用,撬動企業加強創新,全力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李勇輝介紹,目前清溪光電通訊企業創新意識不斷增強,自主品牌逐漸增多,已註冊特色自主品牌226個,企業主導國家標準制定3項、參與制定及修訂的國家標準32項、參與制定行業標準17項,全鎮光電通訊行業有4個國家認可實驗室、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博士工作站、3個技師工作站、19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為了幫助光電通訊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清溪不僅建設了保稅物流中心,而且鎮經濟發展局組建有15個小組,每個小組服務42家企業,通過上門走訪、組建企業微信群等渠道,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各種難題,穩住全鎮外貿。」清溪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劉曉一表示,今年疫情期間,這種服務方式已幫助企業解決了許多問題。
東莞市金崢機械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例。該公司是光電通訊產業配套企業,其產品出口同時需要委派技術人員給客戶上門安裝、調試,培訓。「今年國外疫情緊張,公司技術人員出不去,清溪服務小組知道了我們的難處,迅速協調讓公司技術人員成為清溪第一批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的人。」金崢機械一位羅姓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13名員工已經打了第一針,接下來還要打第二針。「很感謝清溪黨委政府,給我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羅姓負責人高興地說,「現在員工可以出去國外,我們也可以放開手腳接訂單、大膽生產。」
張雪峰介紹,今年1—8月,清溪保稅物流中心進出貨值同比增長60.42%,進出貨運量同比增長30.99%。全鎮進出口總額保持正增長,同比增長0.7%。這當中,該鎮光電通訊企業貢獻頗多,為全鎮牢牢穩住外貿基本盤。
力合雙清創新基地
大而不強
企業「腰杆」硬不起來
外貿基本盤是守住了,但制約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做強做大的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
「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從面上來看,企業數量多,產業規模大,但整體卻創新能力不強,基礎核心技術和研發設計能力較為薄弱,龍頭企業不多,發展質量和效益總體還不高。」湛志勇表示,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始終處在微笑曲線兩端的中低端,產品附加值低,這使得該鎮很多光電通訊企業不具有太多的議價能力,必須加快質量、效率、動力的變革。
「具體來講,清溪光電通訊產業的深層次問題可以歸納為大而不強、大而不硬、大而沒鏈等三大方面。」湛志勇補充說。
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大而不強主要體現在品牌發展較弱,區域集群品牌形象不清晰,集聚效應不突出。企業品牌絕對數據比較好看,但大部分商標是企業商標,而非市場競爭狀態下的產品商標。企業自主品牌較少,品牌銷售產品比重只有三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就更少,產業發展層次不高。
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大而不硬主要體現在技術不過硬,企業重應用變現、輕原始創新,在研發創新方面投入不多,導致大多數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遠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關鍵技術和核心元器件、零部件掌握在別人手中,容易被人「卡脖子」,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企業「腰杆」硬不起來。
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大而沒鏈主要體現在產業鏈不夠完善,不僅關鍵核心環節缺失,導致產業鏈關鍵部位斷裂,而且產業鏈不夠長,產業鏈往上下遊拓展延伸不夠,導致上遊核心零部件、元元器件供應商少,下遊可應用行業和用戶少,中間加工製造企業多,上下遊之間互補性、互動性不足,更加缺乏終端產品。
「人才不足是最大的痛點。」廣東偉創五洋智能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品表示,人才是第一資源,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強起來要靠研發和創新,但研發和創新需要大量人才。偉創五洋是深圳偉創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在清溪設立的獨資子公司,目前正往自動化生產設備、物流分揀設備、智能倉儲設備方向發展。
「原來從深圳過來的員工現在白天在清溪上班,下班就回深圳生活,公司備有專車接送員工往來兩地。」曹品坦言,雖然近年來清溪各方麵條件都在不斷改善和進步,但在吸引、留住、集聚人才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協同創新
將產業鏈做強做大做精做優
當前,清溪正面臨「三區」疊加的重大機遇,而隨著該鎮入選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公示名單,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又多了一個重大利好。該鎮如何把握這些重大機遇重新起航,推動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壯大?
曹品認為,除了光電通訊企業自身的努力外,清溪可以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清溪要圍繞政策、土地、資本、人才等要素資源,向光電通訊企業傾斜配置各類資源;另一方面,清溪要大力提升城市品質,優化營商環境,打造更適宜高端科技人才工作和生活的高地。曹品還建議,縱覽美國矽谷產業園、溫州雷射與光電產業集群等國內外著名光電通訊產業集群,有很多先進發展經驗值得清溪學習和借鑑。清溪可以吸引風投等資本去主導創新項目孵化,同時加強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的互動合作,加快產學研發展之路。
有專家指出,東莞作為「世界工廠」,產業發達,一鎮一品,眾多鎮街形成不同方面的產業集群,可以說清溪光電通訊產業面臨的發展難題,除了屬於自身的個性問題外,一些共性問題也不同程度在其他鎮街產業集群出現,解決清溪的問題也有利於促進其他鎮街產業發展。該專家表示,清溪毗鄰深圳,明顯佔有「近水樓臺先得月」之利,要高水平對接和融入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快承接深圳優質光電通訊企業外溢,既要鍛造產業鏈長板,也要補齊產業鏈短板,將光電通訊產業鏈做強、做大、做精、做優,加快推動光電通訊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人。」該專家建議,要重視安才穩才工作,對標深圳,持續加大力度營造最優的綜合營商環境,解決好人才的子女就學、住房安居等實際問題。
「清溪將堅持光電通訊產業主導地位,做好產業布局規劃。」 李勇輝表示,目前清溪正全力打造力合雙清創新基地、深投控青湖灣科創中心等大平臺,將通過這些大平臺招引、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外貿龍頭企業。建設清溪光電通訊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提高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產業、技術、人才集聚,完善和做強光電通訊產業鏈條,助推清溪打造成為深莞深度融合發展的樣板和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高地。
文字:李健武
攝影:李健武 通訊員 甄鑫 清溪供圖
編輯: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