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環志的黑尾塍鷸葉成光攝
瑞安丁山灘涂發現的大濱鷸。林建波攝
溫州網訊 每年的4月初到5月末,都是鳥類遷徙的高峰期,溫州也迎來最佳觀鳥季。前幾天,光是瑞安丁山圍墾灘涂,就多了兩萬多隻鴴鷸(héng yù),它們中有一隻被環志(給鳥類標有唯一編碼的腳環、翅環等,用以搜集研究鳥類的遷徙路線等)的鴴鷸叫「黑尾塍鷸」,它身上的標誌證明,它是從5000多公裡外的澳大利亞飛來溫州「度假」的。
據記者了解,最早發現這兩萬隻鴴鷸的,是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生態學博士熊李虎,他當時正在灘涂上做調查。他介紹,當他看到有這麼多鴴鷸後,採用了估算法,利用單筒望遠鏡觀察灘涂,記下單筒視野裡的鴴鷸數量,再移動單筒望眼鏡,記下三四個視野裡的鴴鷸數量,然後得到一個均值,再用單筒去掃整個灘涂,看一共有多少個全視野裡有差不多數量的鳥類,最後全視野數量乘以視野內鳥數均值得到約兩萬隻的總數。
昨天,溫州野生鳥類保護協會秘書長王小寧告訴記者,溫州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這個時候,在樂清灣、蒼南、平陽、洞頭等海邊灘涂,應該都能發現鴴鷸的身影。
她說,這些鴴鷸經過休整後,會繼續國際旅行,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俄羅斯境內的北極圈附近,在那裡,它們會交配繁殖。到了8月底9月初,一部分鴴鷸有可能會帶著鳥寶寶再次路過溫州,「它們中的一些還沒長成熟的『少年』或者『單身漢』,也有可能不去北極圈找對象,而是留在溫州生活,但這部分的數量很少」。
她介紹,不久前,溫州也出現了大濱鷸、中杓鷸的身影,這些大型鴴鷸輪番造訪溫州,也說明它們對溫州溼地環境的依賴。
對於那隻被環志的黑尾塍鷸,王小寧介紹,她已經把環志信息發給「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工作小組,對方也已回復,巧合的是,答覆者就是當初給這隻黑尾塍鷸環志的人。這隻黑尾塍鷸是在去年2月於澳大利亞西北部布魯姆的羅巴克灣被環志的,當時它兩歲多。王小寧說,這也意味著,這批鴴鷸很多來自澳大利亞。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葉雄偉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