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電影《秘密》和同名圖書問世以來,吸引力法則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傳播。雖然作者朗達·拜恩並不是吸引力法則的首創者,但是她對於吸引力法則的推廣顯然是功不可沒。在《秘密》一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對吸引力法則基本原理的描述,以及在生活中具體實踐的方法。但是對於想深入研究吸引力法則的朋友來說,這些信息還是不夠。好在朗達·拜恩在後續的著作中又進一步解釋了吸引力法則的相關問題,我們可以藉此加深認識,更好地運作吸引力法則。
朗達·拜恩把吸引力法則進一步稱為愛的法則。擁有美好人生的人有時並不知道自己在無意中使用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生命裡所有美好事物發生的起因,這就是愛的力量。這裡的愛和大多數人理解的愛不同,它遠超過愛你的家人、朋友和最喜愛的事物。有些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愛,其實是自私、攀比心和控制欲,這些都是吸引力法則的大忌。
吸引力法則強調的愛是什麼樣呢?它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一股正面的力量,是生命中積極向上的力量。所謂的吸引力就是愛,吸引的力量就是愛的力量,吸引力法則就是愛的法則。我們的人生體驗實際上是給予和接受兩件事,你向外給予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回饋,分毫不差。這也是中國人常講的善有善報的道理。
吸引力法則的最高境界就是給予愛,當你無時無刻不在向外散發正能量,你周圍的一切就會反饋給你更多愛的體驗,你的生活一定是充滿了喜悅,你的願望也都會一一滿足。不論世界各地的文化有多麼不同,但是大家都是在追求一種至善的境界,也就是愛的境界。
了解了吸引力法則的核心追求之後,我們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頻率。我們知道判斷自己頻率的高低主要依據自己的感受,好的感受頻率高,不好的感受頻率低。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上,朗達·拜恩以愛為最高頻率,依次列舉出了不同頻率對應的感受,我們可以對照自己,更準確地知道自己的頻率狀況,並做出相應的改變。
依照頻率從高到低,正面的感受有:愛、感恩、喜悅、熱情、興奮、熱忱、希望、滿足。再往下就是負面的感受:厭煩、惱怒、失望、擔憂、批評、憤怒、憎恨、嫉妒、內疚、絕望、恐懼。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內疚。它排在倒數第三,算是很低的頻率了。內疚代表你是一個願意反思自己的人。自省確實是可貴的品質,但是如果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對你的負面影響也是極大的。為什麼好人不長命?因為壞人不會內疚,也就沒有多餘的心理負擔,反而長壽。我們要處理好內疚的感受,做長命的好人。
美國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有著近1000項發明專利,被稱為最接近神的男人。他曾說:「想要找到宇宙的秘密,就從能量、頻率和振動等方面來思考。」照此思路,我們可以發現改變頻率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接觸最多的,最容易受影響的頻率就是音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聽到同一段音樂,產生的感受卻是相近的,這說明感受確實與頻率有關。有的人在運作吸引力法則的時候也會藉助音樂的幫助,讓自己達到理想的頻率。
還有一種頻率我們更離不開,就是語言。自我肯定法要我們不斷重複積極的語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語言是一種頻率,也是一種能量。再進一步說,世界不同文化中都有類似祈禱、誦經的現象,其實也是在利用語言的能量,這種能量甚至能帶給人精神上的覺醒。
吸引力法則的運用是一種關於心靈的技巧,而心靈深不可測,正如雨果所說:「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在使用吸引力法則時,我們不能期望套用一個簡單公式就能得出結果。在充分認識吸引力法則背後的原理之後,還需要我們多去自悟和體會,畢竟每個人的境況不同,你的願望和幸福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