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稱之為蘭蕙,根肉質肥大,無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鱗莖,俗稱蘆頭,外包有葉鞘,常多個假鱗莖連在一起,成排同時存在。葉線形或劍形,革質,直立或下垂。花單生或成總狀花序,花梗上著生多數苞片。花兩性,具芳香。花冠由3枚尊片與3枚花瓣及蕊柱組成。尊片中間枚稱主瓣,下2枚為副瓣,副瓣伸展情況稱戶。上2枚花瓣直立,肉質較厚,先端向內捲曲,俗稱捧;下面1枚為唇瓣,較大,俗稱蘭蓀。成熟後為褐色,種子細小呈粉未狀。
蘭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溼潤,忌乾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質、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質壤土,宜空氣流通的環境。蘭科植物分布極廣,除兩極和沙漠地區之外,幾乎每個地區都有蘭花家族的成員,不過大部分集中在熱帶和溫帶,約佔蘭科植物種類的85%。熱帶蘭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特別是熱帶森林裡,以美洲、亞洲和非洲為最多。盛產熱帶蘭的國家,亞洲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馬來西亞、印度、泰國、緬甸、尼泊爾、錫金、不丹和越南等。美洲有巴西、委內瑞拉、墨西哥、瓜地馬拉、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特立尼達、宏都拉斯等;非洲有馬爾加斯和西部非洲等。
總之,蘭花中80%~90%的種類分布在以赤道為中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致在北緯70°至南緯52°之間。其中,唯中國蘭花的某些種類生長在緯度及海拔較高的地區。這些品種之所以珍奇,主要原因就是其分布地區極其有限。如中國南部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也有不少熱帶蘭分布,比較著名的有指甲蘭、石豆蘭、蝦脊蘭、貝母蘭、石斛、石蠶、蝴蝶蘭、飄帶蘭、兜蘭和火焰蘭等,在西雙版納還發現了美洲原產的一種香子蘭。
我國盛產的蘭花,分布地區廣大,遍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雲南、貴州、江西、湖北、甘肅、安徽、四川、臺灣、西藏(察密禺、波密等地)。最著名當推江浙帶盛產的春蘭、蕙蘭,園藝品種最多。其他如福建、廣東一帶的建蘭、寒蘭、墨蘭,雲南大理的雪蘭,雲貴的金稜邊、硬葉蘭,蘭州的武陵素心蘭,臺灣的報歲蘭以及特殊的斑葉蘭等,都因其花香馥鬱,葉姿飄逸、秀美,非熱帶種可與媲美,故博得世界蘭壇重視。
蘭花的歷史
蘭科植物是植物界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科,但是關於蘭花的起源問題,至今尚未取得致的意見,主要有三種看法。第一,「附生種」說。1982年,科學家羅伯遜和布恩伯洛夫從蘭花種子、花及根的特徵分析,認為蘭花起源於附生種,原因是1.蘭花多數不具胚乳或非常小,種子能夠在廣大的範圍內散布;
2. 靠特定的花粉媒介一昆蟲傳粉,有利於遠距離傳播花粉;
3. 花粉具花粉塊,一次授粉,多數授精,有利於在媒介昆蟲傳粉機會少的情況下授粉。這三點特徵都適合附生種繁衍的需要。
第二,「陸生種」說。1888年,科學家施姆博提出:「蘭花起源於陸生種,種子落在樹木裂縫等含有機物、水分豐富的地方,由於吸收了樹木的水分、養分而發芽生長,逐步產生了適應性而進化為附生種。」1984年,科學家伯恩寧和艾沃德又從菌根與蘭花的關係上進行了分析,得出了蘭花起源於陸生種的結論。第三,從「附生種」進化為「陸生種」說。1916年,科學家安卓斯認為,「蘭花起源於附生種,在澳大利亞東部的熱帶草原,由於樹冠環境嚴酷,蘭花從附生種進化為陸生種。」蘭花起源問題的爭議焦點是,「附生種」與「陸生種」均存在,問題是孰前孰後,由誰轉化為誰?這些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中國蘭花是我國著名的觀賞花卉,千百年來以其獨有的幽香、典雅的葉姿、四時常青的風韻獨步花卉世界,倍受國人喜愛。在中國,蘭花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蘭花的古籍是2000多年前的《易繫辭》,其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的名句。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說:「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蘭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足以證明中國蘭花在歷史文化上所佔的地位。儘管古代典籍中的蘭花是否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蘭花尚無定論,但中國蘭花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是確定無疑的。
古代人們起初採集野生蘭花為主,至於人工栽培蘭花,則從宮廷開始。魏晉以後,蘭花從宮廷栽培擴大到士大夫階層的私家園林,並用來點綴庭園,美化環境。直至唐代,蘭蕙的載培才發展到一般庭園和花農培植。唐朝末年唐彥謙在《詠蘭》詩中贊曰:湖清風搖翠環,涼露滴翠玉。美人胡不紉,幽香藹空谷。謝庭溫芳草,楚畹多綠莎。於焉忽相見,歲晏將如何。
顯然,這首五言詩所描寫的就是蘭屬植物中國蘭花。唐末楊夔在《植蘭說》載:「或種蘭荃,鄙不遄茂。乃法圃師,汲穢以溉。而蘭荃潔淨,非類乎眾莽。苗既驟悴,根亦旋腐。」《植蘭說》是迄今所知對蘭花栽培方法最早的記述。另外,唐朝王維關於「貯蘭用黃瓷鬥,養以綺石,累年彌盛」之說;郭橐《種樹書》中有「種蘭蕙畏溼,最忌灑水」的記述,也都說明盆栽養蘭在唐朝已經盛行。
宋代是中國蘭花栽培的鼎盛時期,有關蘭花栽培的書籍及描述眾多。如宋代羅願的《爾雅翼》有「蘭這葉如莎,首春則發。花甚芳香,大抵生於森林之中,微風過之,其香藹然達於外,故日芝蘭。江南蘭只在春芳,荊楚及閩中者秋夏再芳」之說。南宋趙時庚《金漳蘭譜》可以說是我國保留至今最早的一部研究蘭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蘭花專著。全書分三卷五部分,對紫蘭(主要是墨蘭)和白蘭(即素心建蘭)30多個品種的形態特徵作了簡述,並論及了蘭花的品味。明清兩代,蘭花栽培又進入了昌盛時期。隨著蘭花品種的不斷增加,栽培經驗的日益豐富,蘭花栽培已成為大眾觀賞之物。此時有關描寫蘭花的書籍、畫冊、詩句及印於瓷器及某些工藝品上的蘭花圖案數目較多。
明代蘭花栽培著作更多。王世懋的《學圃雜疏》談及養蘭應隔奩置水,以防蟲蟻、鼠、蚓、蟻等侵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蘭花亦生於山中,與三蘭迥別,蘭花生近處者葉如麥門冬而春花,生福建者葉如菅茅而秋花。」不僅把蘭花和其他蘭草的區別說明白了,而且也把春蘭和建蘭的區別指明了。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收錄了許多民間的養蘭秘方,如「種蘭奧法」、「培養四戒」、「雅尚齋重訂逐月護蘭詩訣」等。明代重要的蘭花專著還有張應文的《羅籬紊蘭譜》,周履靖的《蘭譜奧法》、鹿亭翁的《蘭易》、簟溪子的《蘭易十二翼》和《蘭史》等。
清代是我國蘭花糧培最昌盛的時期除關於(花鋪》,在服廣群芳譜》中,對藝蘭都有詳細記載。隨著歷代諧集和新園藝品種不斷出現,消現出批具有豐常經驗的藝蘭大家,他們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紛紛寫出了具有價值的藝蘭專著,主要有:清初鮑薇省的《藝蘭雜記》,首創蘭蕙瓣型學說,冒襄的《蘭言》,朱克柔的《第香筆記》、屠用寧的《蘭蕙鏡》、吳傳法的《藝蘭要訣》、張光照的《興蘭譜略》、楊復明的《蘭言四種》、許霽樓的《蘭蕙同心錄》、袁世俊的《蘭言述略》、嶽梁的《養蘭說》、區金策的《嶺海蘭言》等。其中尤以許霽樓的《蘭蕙同心錄》最引人注目,書中首次對蘭蕙花品和傳統名種附有素描插圖,非常實用。袁憶江的《蘭言述略》則進一步把江浙帶蘭蕙中梅、荷、水仙、素唇瓣之園藝品種分別列出,共達98種之多。
蘭花裁培發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蘭蕙小史》,為浙江杭縣人吳恩元所寫,對當時蘭花品種和栽培方法作了較全面的介紹。1950年,杭州姚毓廖、諸友仁合編《蘭花》一書:1963年,由成都園林局編寫的《廈門蘭譜》,以及香港、臺灣所出版介紹國蘭的書籍和雜誌等,可以說是近代中國藝蘭研究的大成就。蘭花栽培發源於中國,外傳至日本及朝鮮。現今日本對中國蘭花的興趣甚濃,其歷史淵源也是由中國開始。現今日本養殖蘭花已成體系,已發展成號稱「東洋蘭」的基地。至於朝鮮方面,藝蘭也必不可少成為朝鮮人民崇尚之物,並使蘭花成為當今朝鮮人民喜愛的高雅花卉,陳設於居室、寓所、大堂之中。由此可以看出,蘭花歷史悠久,是一種很有栽培價值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