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乾拌麵,很難相信身處閩南地區,漳州人卻是人均「麵食愛好者」。攝影/挖哈 圖/圖蟲·創意
在福建吃貨界有個神奇現象:
外地人去廈門吃,本地人都去漳州吃——從廈門北站高鐵向西19分鐘,或者坐船半小時,就能抵達這座融匯山海風、蘊藏古早味的千年古城:漳州
漳州,兼具了山海風味。圖為東山澳角碼頭。攝影/周先麗,圖/《地道風物·閩南》
漳州,位於多種飲食風味薈萃之處——
東與廈門、泉州接壤,三者同屬閩南文化區域;西部和廣東梅州、福建龍巖毗鄰,飲食受到客家菜的影響;西南靠近廣東的潮州、汕頭,又身具了潮汕風味;東南則與臺灣隔海相望,充滿了「小清新」和「文藝範」。
五香卷+滷麵,漳州飲食的「巔峰味道」。 攝影/鄭亞裕
「千辛萬苦為腹肚」,對漳州人來說,吃是這個世界上的頭等大事,也是人生最大的一場持久戰。
「玩在蘇杭二州,吃在福建漳州。」這裡有比鼓浪嶼人少的陽光海灘,有比曾厝垵更休閒的文藝之地,更有比臺灣夜市更誘人的小吃。漳州人一談吃,哪還有廈門人什麼事?
01滷麵+貓仔粥「南米北面」的終結者
去漳州,首先要嘗一碗麵。
漳州人的面裡,蘊藏著中原文化與閩南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公元686年,武則天下令在泉州和潮州之間敕建漳州郡;此後,來自河南的「開漳聖王」陳元光,提倡傳播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改變了漳州「火田畲種無耕犢」的生產方式。
南北滷麵大亂鬥,左圖為漳州滷麵,攝影/吳瑜琨;右圖為河南滷麵, 攝影/金馬影帝 圖/圖蟲·創意
中原文化的闖入,為漳州帶來了吃麵的飲食風潮;而經過閩南風味的改造,漳州麵食又呈現出與北方麵食截然不同的口感和滋味。即便在今天,各式各樣的麵食,同樣在漳州人的一日三餐中隨處可見。 漳州人回鄉,下車第一頓往往就是滷麵。
漳州滷麵,漳州人的鄉愁食物。 攝影/風喵Kilo 圖/圖蟲·創意
漳州滷麵最大特點就是用熟鹼面,質地有些粗糙,清爽彈牙、柔韌帶勁。
簡單過水撈出後,澆上一勺勾過芡濃鬱鮮甜的滷湯,配料有肉片、蝦仁、魷魚乾、豆芽、香菇絲等等,再加蒜蓉醋、炸至金黃的蒜丁,撒點胡椒粉……食材之豐富,讓人光看著就口水直流。
滷麵店裡往往有滷味,搭配著麵條食用。 攝影/吳瑜琨
可壓軸的還在後頭,等一碗熱氣騰騰的滷麵端上桌,食客老饕還能往裡任意加炸肉、滷蛋、滷大腸、魚丸……再搭上一份五香卷,筋道彈牙的面與外酥裡嫩的卷堪稱天作之合。漳州人吃滷麵的講究,就算和吃湯麵放七、八樣「澆頭」的蘇州人相比,也毫不遜色。不到漳州,你很難相信一座閩南城市,會將滷麵視為「靈魂食物」與「舌尖鄉愁」。
漳州的手抓面,又叫「豆乾面份」。 攝影/挖哈 圖/圖蟲·創意
比起滷麵,漳州手抓面更有「北方式的粗獷」——用麵粉裹著油炸豆乾,澆上沙茶醬、花生醬、甜辣醬,再配些炸食、滷味,抓在手中大咀大嚼。這種獨特的麵食在本地又叫「豆乾面份」,豪放大氣,基本只有漳州能嘗到。 更具閩南沿海風情的,則是蚵仔面和沙茶麵。
蚵仔面是海味,用番薯粉裹著蚵仔(海蠣)和面同煮,隨意撒些蔬菜丁,滋味極其鮮美,是晚睡人最好的宵夜;沙茶麵裡本身帶有魚蝦的鮮香,漳州人用花生醬來調和,比起閩南其他地方的沙茶麵更醇厚甜美。
漳州沙茶麵,會有濃鬱的花生醬。 攝影/挖哈 圖/圖蟲·創意
體現漳州美食「融合」這個特點的,除了面,還有粥和飯——漳州人稱粥為「mue」,其實是沿用「糜」這個古稱,「糜」古字從米靡聲,意為「煮米使糜爛也」。 閩南人極愛喝粥,對於老一輩漳州人來說,地瓜粥是最常見的存在。近兩年很火的「六鰲蜜薯」,就是漳州六鰲鎮所產的紅薯,這裡的紅薯種在沿海的沙地裡,不僅通氣透水,還能讓紅薯充分吸收海水中的鹽分和礦物質,用來熬粥更加香甜、粉糯、細滑。
一碗番薯粥,幾碟海味小菜,即是一頓豐盛早餐。 攝影/lcc54613 圖/圖蟲·創意
更著名的,則是漳州的貓仔粥——它並非用「貓崽子」煮成的粥,而是一種既是粥又是菜的混合美食。
小鍋裡放上清肉湯,再加入預先蒸熟的白米飯,配上魚片、肉片、肝臟、蝦仁、牡蠣、香菇絲等生料,煽起猛火,等清湯滾過,少許胡椒粉、蒜油收尾。一出鍋香飄滿屋,不止是人,估計連貓也忍不住想嘗。
貓仔粥。攝影/吳瑜琨
粥升級,就是鹹飯;鹹飯升級,就是燒肉粽。
不管是面、粥,還是鹹飯、燒肉粽,這些風味美食的背後,折射了漳州美食的共通點——融合,中原與閩南、山珍與海味、主食與硬菜的搭配,才是漳州風味的迷人之處。
02四果湯+五香卷比臺灣夜市更誘人
漳州人說起小吃,連大名鼎鼎的臺灣夜市也要靠邊站——畢竟幾十年前,臺灣小吃就是從漳州這些福建沿海城市傳過去的。
臺劇中時常出鏡的蚵仔煎,在漳州也頗為流行。 攝影/挖哈 圖/圖蟲·創意
臺劇裡頻頻亮相的蚵仔煎,在漳州只能算平平無奇,不過漳州人煎蚵仔煎用的是米漿,吃起來更加薄脆香酥,在整個閩南地區都算獨一份。
比蚵仔煎更有本地特色的,無疑是能滿足「大口吃肉」的五香卷。
漳州的五香卷,看似單薄,裡面滿滿當當塞的全是肉。 攝影/挖哈 圖/圖蟲·創意
在前中國女排教練陳忠和的老家,漳州龍海石碼鎮,五香卷攤幾乎隨處可見。
這裡的五香卷形似江浙一帶的「炸響鈴」,然而內裡卻實在太多——用特質的豆皮,包裹上滿滿當當、剁細剁碎的精肉,加以少量荸薺、蔥花調味,過油炸至金黃酥脆,趁熱蘸料食用。 一口咬下豆皮焦香薄脆,繼而扎紮實實的肉香肉味撲面而來,中間不斷有爽口的荸薺挑逗味蕾,而漳浦縣的五香卷還會額外加入白蘿蔔絲,多了幾分清爽和層次感,再配一碗漳州滷麵,大口吃肉吃麵,好不快哉!
漳州的五香卷。攝影/吳瑜琨
漳州人吃肉實在,吃起水果來更是豪放不羈。
作為「花果之鄉」,漳州幾乎每個縣區都有讓人稱道的瓜果——南靖和天寶的香蕉、平和蜜柚、浮宮楊梅、雲霄枇杷、程溪菠蘿、詔安青梅、長泰蘆柑……數都數不過來。
上圖:漳州的程溪鳳梨。攝影/蔣文潔,圖/《地道風物·閩南》;下圖:漳州的九湖荔枝。攝影/吳瑜琨
因此,每個漳州人在夏天都是「泡在果汁裡」的。
早上在隨處可見的果汁攤上隨手挑幾件水果或「青草」,在榨汁機中融合成最為純粹的果汁;深宵去街頭小店來一碗甜湯,桂圓、蓮子、花生、薏米、綠豆……濃縮成一鍋熱湯,撫慰著轆轆飢腸。
漳州街頭的榨汁機與榨出來的果汁。 攝影/挖哈 圖/圖蟲·創意
當然,最為經典的一定是漳州的「四果湯」——最初的四果湯只有四樣:煮至綿軟的綠豆、粉糯的薏米、彈牙的阿達子(木薯粉做的圓子)以及抽了芯的蓮子,匯集了軟、香、爽、糯。
後來漳州人乾脆「任性」地隨意加料,芝麻圓、石花條、仙草塊乃至當地的西瓜、楊桃、菠蘿、草莓等等,說是「十果湯」也不為過。再鋪上一層碎冰,夏天來一碗四果湯,簡直是漳州人專屬的幸福。
上圖:帶著冰碴的四果湯。攝影/吳瑜琨;下圖:四果湯的攤點上,已經多了各式各樣的水果。攝影/楊福添
03面煎粿+鍋邊糊一日三餐的「古早味」
閩南人說食物傳統、地道,往往叫做「古早味」,作為千年古城、依山傍海的漳州,在這點上格外突出。
最具有傳統特色的,是漳州的「粿」。事實上,閩南、潮汕和臺灣等地對用米粉為主料,麵粉、薯粉等輔料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統稱為「粿」。早先是逢年過節祭拜時的供品,如今則成為了「古早味」的小吃。
極具漳州特色的面煎粿。 攝影/挖哈 圖/圖蟲·創意
在漳州人常吃的「粿」中,最有特色的當屬面煎粿。面煎粿的配料乍看與「臭名昭著」的五仁月餅餡相仿:白糖、花生仁、熟芝麻、桔皮丁、蘇打水、水酵母……這些配料在麵粉中層層排開,煎炸出來的面煎粿頗有層次感—— 外皮身披著一層「黃金甲」,炸得酥脆金黃,煞是誘人。
中間是帶有麥香和米香的「粿」,加了桂花霜糖漿而香軟粘糯;中間則是滾燙的餡料,尤其是當漳州特有的冬瓜糖,在舌尖慢慢化開,酥脆綿密的糖漿在每一寸味蕾緩緩淌過,簡直溫暖了整個冬天。
「菜頭粿」,在漳州方言裡近於「臭粿」,名字臭吃著香。 攝影/我是海邊人
漳州的「菜頭粿」,則是繼承自潮汕菜系裡的「蘿蔔糕」,在漳州方言裡發音就成了「臭粿」。只用尋常可見的蘿蔔和米漿,先拌後蒸再炸,三步之後外酥裡嫩,沾上蒜蓉甜辣醬,一口咬下去清甜四溢。在漳州的那些舊巷老街裡尋覓到可口的菜頭粿,哪怕是剛出鍋,也忍不住燙嘴要先嘗一口這濃厚的「古早味道」。
還有漳州的紅龜粿,至今還是「重大節日限定」的粿餅。
為了喜慶,專門用紅曲米將糯米浸染成紅色,再用特製的龜印壓出圖紋。做好的紅龜粿如同一隻只顏色紅亮、紋理精緻的壽龜,供奉過後往往會被孩子們一搶而空,據說吃了祭拜的食物,會長得高、長得快。
漳州的紅龜粿,屬於節日限定。 攝影/我是海邊人
漳州人喜歡人情味、注重宗親,即便在飲食上也講究根源,追求「古早味」——最常見的漳州早餐「鍋邊糊」,要和「厝邊頭尾」的鄰居聚在一起,邊聊天邊吃才香。
剛出鍋的「鍋邊糊」細膩鮮美、冒著熱氣,配一根新炸出來的油條,佐上些家長裡短的閒事,藏身於人間煙火中,才能更顯風味。
漳州的鍋邊糊。 攝影/吳瑜琨
有人曾用《西遊記》把廈門、漳州、泉州三城的性格上做了個對比——
廈門如唐三藏,面白如玉、性情柔順、人見人愛,又擁有龐大資源;泉州如孫悟空,敢打敢拼、實力超群,經濟搞得有聲有色;漳州則如沙悟淨,沉穩內斂、樸實敦厚,一步一個腳印。 此言不虛,在漳州人眼裡,早餐有鍋邊糊,夜宵有貓仔粥,就是一整天的滿足;左手手抓面,右手五香卷,生活就能有滋有味。飽了腹,自然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