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本來想說一下關於HDR的技巧,但覺得要講HDR,還是先詳細講講「動態範圍」的概念。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一下攝影的另一個基礎知識——相機的動態範圍
當我們拍攝日落或日出的照片,很容易拍出剪影效果,看上去好像逼格很高,但每張都這樣那就沒什麼意思,你想把人和太陽來個大合照,卻發現怎麼都拍不出,要麼就背景一片白,要麼就人物一片黑。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會拍出剪影效果,這就涉及到相機的「動態範圍」。
動態範圍,簡單理解就是從最亮到最暗所能識別的範圍,為什麼人眼能清楚識別出背景和人臉,而相機要麼看清楚背景,要麼看清楚人臉,就是因為人眼的動態範圍比相機更加廣。這樣說好像有點抽象,那我們就把它量化,我們假設,人眼的動態範圍為20級,而相機的動態範圍為10級,那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圖
人的眼睛,從最亮的白到最暗的黑,全部都能識別出來共20級,而相機的識別範圍只有10級,這樣會導致什麼後果。
是的,假如相機想要識別到最亮的地方(數值1),由於相機的動態範圍只有10級,從亮到暗只能識別10格,所以他最暗的地方只能識別到數值10。(拍出剪影的原因)
同理,假如相機要識別到最暗的地方(數值20),由於相機的動態範圍只有10級,所以他最亮的地方只能識別到數值11。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為什麼會拍出剪影效果了。太陽是最亮的地方(可以理解為數值1),人是背光的,由於沒有受光所以很暗,我們可以理解為人臉是最暗的地方(數值20)
光的亮度是以太陽為中心向四周衰減的,天空都是亮的,而到了人臉和其他前景,由於沒有受光比較弱所以就很暗。以下面這張圖為例,我們把圖片中光暗程度量化。
假如以太陽為對焦點,相機就以太陽為中心,以太陽曝光正常為準,識別到最亮處(數值1),但由於相機動態範圍小,最暗處最多只能識別到數值10,那麼比10暗的地方,就不被識別統一顯示為黑色。
假如我們以人物為對焦點,相機就會以人物曝光正常為準,識別到最暗處(數值20),但比10亮的地方都將不被識別,會出現什麼情況?沒錯,人物曝光正常,但天空一片泛白。而人眼由於動態範圍要比相機廣得多,所以既能識別出最亮處也能識別出最暗處,既能看清楚天空,也能看清楚人臉。
那麼現在回歸到前面的問題,怎麼拍出既能看到天空,又能看到人物的照片?
我們還可以選擇時間,儘量避免大太陽在身後,儘量減低光暗比。就不會拍出剪影了。
但假如就是想拍日落或日出的照片怎麼辦?以天空為準時,天空曝光正常但人物全黑,這時只要用閃光燈給人物補光就行,但由於閃光燈光線較硬,要好好調整角度或用其他方法讓光線變柔和才行。這就是另一些知識點,有機會我們以後再說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拍日落人像,可以給人物補光,那假如純粹拍風景呢?前景一片黑,而且前景這麼大,閃光燈根本不夠照亮前景,怎麼辦?
上圖是日出時拍的,第一張拍到太陽前景卻一片黑,第二張圖前景雖然曝光正常,但天空卻一片白,而且沒有日出的氛圍,怎麼辦?我們下期就來說一下怎麼拍出前景背景都曝光正常的風光照
喜歡我們的可以關注我們,我們定期講解一下攝影的基礎,如果你是新手,可以翻閱下面的文章,了解攝影3大基礎——光圈,快門,焦段
終於知道單反和卡片機的差別,別再為了裝X而買單反
什麼是光圈?路飛做示範解釋光圈對攝影的影響
通俗易懂告訴你什麼是快門,手機也能拍出高逼格的夜景照
《通俗攝影》四——什麼是焦段,聊一下焦段對攝影的影響